
昌宁同行者家政服务公司员工(右一、右二)到五保户罗某某家中帮助其打扫卫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上午9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文昌社区红色家政服务站里,保洁队队长张志花正熟练地记录着居民需求,窗外的樱花正簌簌飘落,与站内墙上“同行者家政服务站”的标识相映成趣。
突然,电话那头响起宏华小区刘文学(化名)焦急的声音:“卫生间下水道堵了,能不能帮忙找人通一通?”这通电话,让张志花想起3年前相似的场景。
那时,李达(化名)因楼上住户推诿分摊疏通费用,急得直跺脚。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勇连夜协调10户居民,又联系家政工人连夜疏通。工人完工后苦笑:“150元费用,公司抽成后我到手90元。”这句话,成了社区用党建引领家政服务的催化剂。
如今,这家由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的家政公司,已累计服务居民2100余户,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增收,其中女性占比超八成。昌宁县田园镇文昌社区用一块“小抹布”擦出了基层治理的新天地。
党建破题:从“三难”到“三丰收”蝶变
4月2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文昌社区,“与党同行、与社区同行、与居民同行”的标语格外醒目。而3年前的文昌社区,却处于“人难管、事难办、心难聚”的困境。这个拥有8558人的老城区社区,因城镇化加速、流动人口激增陷入治理僵局。
转机始于一次深夜走访。陈勇发现,社区闲置劳动力中藏着解题钥匙——300余名赋闲妇女、下岗工人、低保户,恰是破解“三难”的突破口。社区党总支以“党建+妇建”破题,将人力资源分类建档,组建保洁、维修、护理等6支服务队。
2022年4月29日,昌宁同行者家政服务公司正式成立,社区干部带头担任企业负责人,探索“固定+临时”“专职+兼职”的运营模式。
张志花至今记得第一次握住玻璃刮时的忐忑:“以前只会做零工,经社区培训后,我成了保洁队骨干。”如今,她每月稳定收入350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带动群众就业1000余人次,群众收入从2023年的10余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66万余元。其中,女性就业810余人次。
“每次服务公司收取群众130元,群众节省20元;发给工人110元,工人增收20元;集体增收20元,还可以随时指派人员服务,不仅把社区人才资源用起来,还带动了居民增收,收费也相对优惠。”陈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到3年,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增收了,服务群众精细化了。
“‘红色家政’不仅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更激活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引擎。”陈勇告诉记者,社区建立了以公司纯收入为基础的“415”分配机制——按照40%用于公益服务、10%用于管理人员激励、50%投入再生产的三项分配机制,形成企业良性发展、居民持续增收、社区服务提质增效的多赢格局。
专业赋能:一块抹布“擦出”的品质革命
在社区培训基地,玻璃刮与安全绳碰撞出清脆声响。家政员吴庆仙正跟着张志花学习高空作业:“手腕要稳,磁板要卡准缝隙。”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自2022年成立以来,社区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0余场,覆盖400余人次。
“有品质”是“红色家政”的金字招牌。2023年,居民张大妈家玻璃意外碎裂,公司不仅免费更换,还主动减免费用。这份诚意让张大妈成为“义务宣传员”,累计推荐12单业务。如今,公司服务范围已从基础保洁延伸至母婴护理、康养理疗,2024年新增高端服务订单占比达30%。
创新不止于技术。公司建立“四个清单”管理体系:岗位清单明确14类服务标准,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居民的急难愁盼,服务清单规范作业流程,培训清单定制技能提升方案。
独居老人谢阿姨家中曾因工人发现其遗落现金而获得信任,从此成为固定客户。“服务要像玻璃一样透亮,才能真正贴近人心。”张志花说。
志愿铸魂:温暖服务凝聚万家灯火
每周三上午,红色家政志愿服务队准时出现在独居老人罗奶奶家中。擦窗、洗衣、唠家常,让冷清的小屋充满笑声。“这些姑娘比亲闺女还贴心。”罗奶奶竖起大拇指。这样的温暖故事,在文昌社区比比皆是。
特困供养户吴小明(化名)曾是社区“名人”——因懒散被戏称为“闲逛科科长”。服务队多次上门帮扶,从教他叠被子到安排搬运工作,逐渐点燃他的内生动力。“现在平均每月兼职能挣不少于500元,心里踏实。”吴小明的话道出了转变的真谛。
公益服务更让“红色家政”飘出精神“芬芳”。公司将40%利润投入公益:为特殊学校捐赠3000元学习用品,为退伍军人提供家政优惠,为困难家庭减免费用。2024年,公司开展公益性服务35次,惠及40余户“一老一小”。社区艺术团用捐赠资金购置演出服,在县镇舞台上演绎红色故事,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风景线。
从“三难”困局到“三丰收”蝶变,从“小抹布”到“大产业”,在城镇化浪潮中,文昌社区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创新,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擦亮每一块玻璃、温暖每一个心灵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