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 曹玉霞 黄敏
绿海锁黄沙,荒漠变绿洲。巾帼逐绿梦,“妆点”此山河。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与风沙的博弈从没有停歇。
在这场绿色蜕变中,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广大妇女群众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奏响生态建设绿色乐章,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让绿色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
近年来,乌审旗妇联团结凝聚广大妇女群众全力支持、积极投身山清水秀的绿色乌审建设之中,让乌审旗生态建设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信念:巾帼同心 播撒绿色希望
这几天,在万亩绿洲中,殷玉珍常抚摸松针凝望远方。当2025年春风再临毛乌素,59岁的殷玉珍仍坚守在植树一线。
乌审旗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约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25%,是我国毛乌素沙地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受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乌审旗掀起了一场治沙造林的绿色革命。
截至2024年年底,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2.92%和80%。黄沙中、苍穹下,绿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续。
治沙英雄宝日勒岱、殷玉珍、“铁姑娘”……在乌审旗,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远近闻名的巾帼治沙模范,激发了更多妇女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乌审旗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挖掘典型事迹,将“绿色家庭”作为生态文明的启蒙学校,选树“绿色家庭”典型55户,祖辈口述的治沙故事、父母示范的节约习惯、子女带回的环保新知,在家庭场域中交融共生,织宽织密了生态绿色之网。
组建的“绿色乌审·马兰花开”巾帼宣讲团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实践和新成就,转化为牧民帐篷里的奶茶闲话、田间地头的家常唠嗑、社区广场的欢快歌舞,累计开展主题宣传宣讲700余场次,受众达6.8万余人次。
实践:巾帼担当 构筑绿色长城
巾帼林、家庭林、亲子林……以柔韧之姿铸就起绿色丰碑。
清明时节,在巾帼林种植区,乌审旗巾帼志愿者们有的用铁锹挖坑,有的扶正树苗,有的铺设沙障固定流沙。
“姐妹们,土层一定要留够透气空间。”巾帼志愿者方秀兰半跪在地,用手指比划着树坑深度,和志愿者们迎着春风种下了绿色希望。
乌审旗巾帼志愿服务队由旗妇联于2009年组建成立,2020年乌审旗妇联将其进行重组,形成旗、镇、嘎查村(社区)三级83个巾帼志愿服务小组组成的“绿色乌审·马兰花开”巾帼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持续开展植树造林、环境整治,累计种植沙柳、紫穗槐近10万株。接续实施“家风森林”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3800余场次,参与家庭5000多个,创新打造“生态+文化+教育”模式,传承良好家风。
2019年成立的“无定河婆姨志愿服务队”将生态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结合,发动妇女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环保绿化等活动,全镇16支“无定河婆姨”志愿服务分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00余次,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
乌审旗还建立“巾帼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与“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女性提供技术培训与项目孵化支持。高素质女农牧民培训累计开展园林绿化、农业技术等30余项培训,助力妇女从“生态守护者”转变为“绿色产业引领者”。
创新:智慧治沙 点亮绿色未来
大漠逐梦,点沙成金。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在实践中总结出“灌木挡风固沙—蓄水保墒—乔灌结合”的种植体系,建起了“玉珍生态园”,调整树种结构,种植桃、杏、玫瑰等,将治沙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如今,沙漠玫瑰绽放、生态小米热销,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殷玉珍的沙漠玫瑰产业链产值超百万元。
在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的“绿色接力”下,乌审旗形成了独有的“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七种防沙治沙用沙模式。
治沙“铁姑娘”们挺进黄河“几字弯”歼灭战,创新“三元套嵌”立体模式——乔灌草科学配比、沙水林系统治理,实现沙地生态系统精准修复。新时代的“铁姑娘”们还将生态治理的智慧延伸至人文关怀领域。她们组建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为留守老人修缮房屋,帮困难家庭春耕秋收,将治沙人的坚韧转化为助困者的温情。
乌审旗妇联主席刘萍表示,旗妇联将继续激活女性参与生态治理的“她力量”,用坚韧、智慧与担当,在毛乌素沙地绘就一幅生态壮美、产业兴旺的绿色画卷,形成“妇女带头、家庭参与、社会联动”的全民治沙格局,激励更多人投身绿色发展新征程,让北疆大地的绿色更加深沉、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