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这是我们一家人的谢意!”天津市滨海高新区妇联劳动争议调解公益服务站近日收到了张莹(化名)送来的一袋老家产的小米。几个月前,这名在企业工作9年的38岁职场女性,还攥着月薪从1.7万元骤降至8000元的调岗调薪通知书,崩溃到声音颤抖、满眼含泪。
当时,找到公益站负责人朱晓濛时,张莹嘴里不停地念叨:“我不能降薪!” 她哭诉道,“我父亲瘫痪在床三年了,母亲上个月刚确诊恶性肿瘤,弟弟还在读书。现在降薪,不就是逼我离职吗?” 朱晓濛在安抚她的同时反复思量,这不是一个人的困难,她背后是一个家庭。
在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时,对方无奈地叹气:“真不是故意为难老员工,业务缩减了三分之二,公司实在负担不起原来的薪资了。”双方僵持不下,难题摆在眼前,朱晓濛决定从源头寻找突破口。她连夜仔细翻看张莹的劳动合同,发现企业调岗未走民主程序,这无疑是企业的合规漏洞。
第二天,朱晓濛带着调解员一同上门,与企业老板推心置腹地交流:“张莹在公司兢兢业业干了9年,一路陪伴公司走过风风雨雨。她现在处境艰难,况且,没跟员工协商好就降薪,要是张莹申请劳动仲裁,企业不仅要赔付更多资金,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经过两轮艰难的沟通协调,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谈判。最终,经协商一致,企业给予张莹合理补偿,并额外多给了3个月过渡补贴。朱晓濛还从妇联就业库中精心挑选了3个匹配岗位供张莹选择。离开时,企业主动为张莹写了一封推荐信。如今,张莹已入职新单位,月薪1.5万元,生活逐渐重回正轨。
半个月前,高新区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也心急火燎地冲进公益站。经了解,这家科技公司要优化50个岗位,15名女职工嫌补偿太低,眼看就要走集体仲裁,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有些着急,所以来公益站寻求帮助。公益站没有急于“判对错”,而是先为企业做“用工体检”,找出3处法律风险点;接着让职工代表和管理层“背对背聊天”,平衡双方利益;最后商讨出“协商解除+技能培训+岗位推荐”方案。最终48人签了和解协议。
这两个案例,是天津市滨海高新区妇联劳动争议调解公益服务站成立100多天的工作缩影。据高新区妇联主席赵永霞介绍,公益站成立前,妇联通过走访企业,收集1200份问卷发现,78%的女职工遇到纠纷不敢开口,65%的企业希望有中立第三方介入,这促使他们打造了天津市妇联系统首个劳动争议调解公益服务站。
截至目前,公益站已调解45起劳动争议,19人通过妇联就业库找到新工作,为13家企业完成“合规体检”。“妇联娘家通,调解平台”也已上线,扫码就能预约调解,录音、拍照上传证据材料。同时,视频线上调解让所有数据可存根,真正做到“手机点一点,娘家到身边”。
据悉,高新区计划在年底前设立20个分站点,确保企业和职工在15分钟内即可找到“娘家”。公益站将与企业携手共建“互助之家”,将过往成功案例转化为“避坑指南”,助力更多企业规避风险、行稳致远。此外,公益站还将为女职工建立“数字档案”,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前洞察风险,例如,针对降薪投诉较多的企业,提前上门预警,实现风险预判与精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