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政务服务中心三楼B6窗口,一支由4名女性组成的“娘子军”团队正在细致入微地为残疾人服务,搭建起一座暖心桥梁。
作为城东区残联的重要服务窗口,这里不仅承担着残疾人证的新办、换发、变更等核心业务,更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核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残扶弱的使命担当。
推动残疾人政策精准落地
城东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的4名女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5岁,为残疾群众提供从材料审核到上门评残的全流程服务。
近年来,团队通过优化“一件事一次办”流程,将办理环节压缩50%,材料精简40%,跑动次数减少70%,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窗口与民政、医保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养老保险等政策精准落地。
“残疾人的事需要格外关注,也需要格外用心。”城东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工作人员钱志红说。
“曾有一名父亲为保护孩子隐私,恳请我们通过视频评残办理换证,我们主动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其办理了残疾证,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工作人员韩海菊介绍,这种主动服务的方式,不仅让残疾人感受到了尊重,更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
让特殊群体享受“特殊关怀”
为更好地服务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钱志红和姐妹们推出了“上门评残”服务。今年2月,家住城东区康东水电小区的王女士因突发脑出血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无法自行前往医院评残。窗口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沟通、远程填表、协调医院上门等方式,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全部流程,将残疾人证送至王女士手中,帮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王女士的母亲激动地说:“多亏了这些姑娘,我们娘俩终于能松口气了!”
钱志红和姐妹们用细致的服务、高效的体验、长久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对残疾人事业的满腔热忱,为广大残疾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和希望。
城东区残联负责人表示,该窗口将继续以“精准化、人性化、智能化”为目标,深化“助残一件事”改革,拓展“跨省通办”“视频评残”等便民服务,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更多残疾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