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治”激活新生态 社区更新见“儿”心

——云南昆明龙江社区的儿童友好“升级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江社区,一块不起眼的草地灯箱下藏着“小心机”——高度不足1米的卡通标识,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孩子们的“小天地”。

  近年来,龙江社区以“一米高度”视角重构公共空间,打造出集教育、实践、娱乐于一体的“儿童友好成长中心戴克之家”,让社区治理与童趣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一米视角”里的创意空间

  “原来酱油要晒180天才能变香!”上周六,8岁的盖胤坤和小伙伴们围在拓东味业的发酵缸前,踮脚观察豆酱的变化,显然对这种传统工艺产生了兴趣。

  这场“一滴酱油的诞生”研学活动,是龙江社区“儿童友好+”品牌的招牌课程之一,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从非遗剪瓷雕制作到松华坝水库徒步勘测,从消防队实战演练到航天科普课堂,社区将“第二课堂”搬进企业、田野和实验室。在“老山精神”红色研学中,孩子们把战斗英雄的故事画成连环画,不少孩子都想“长大后当军人,保家卫国”。

  “以前最怕孩子放学‘放羊’,现在他反而催我早点送他来社区。”家长刘芳所说的变化,源于龙江社区联合高校教师、全职妈妈等“能人资源”打造的托管服务。

  除作业辅导、兴趣社团外,孩子们还能参与“小小编辑部”,将研学见闻写成文章发表在社区报上,让孩子们可以自豪地向家长展示“我上报了”。

  社区儿童成长中心偶尔会变成“笔友”见面会,“哇,原来这篇是你写的呀!”朱玥莹同学关于水文化的研究报告还获得了学校“小博士”学位证书,她说:“盘龙江是我们昆明的母亲河,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研究撰写非常有趣,完成之后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了。”

  儿童议事让“异想天开”照进现实

  “为什么遛狗不牵绳?”“游乐场的滑梯能不能再高一点?”在每月一次的“儿童议事会”上,这些充满童真的提问都会被认真记录。

  社区书记李志红展示了一叠彩色图纸,文明养犬提示牌、垃圾分类游戏区……全是孩子们的设计。

  这些“异想天开”的创意正在变成现实。社区公园新增的宠物便箱印着儿童绘制的卡通狗,楼道墙绘由“小艺术家”们集体创作。一名物业人员笑称:“现在孩子们看见乱扔垃圾的大人,会直接递上扫把——这些社区‘小主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高!”

  在龙江社区儿童成长中心,一系列满足儿童需求的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给父母介绍:“这里是非遗传承手工教室,这里是AI智习室,还有这个是悄悄话室……下周就会有我们的儿童剧场啦!”

  傍晚的“戴克之家”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庭院奔跑,妈妈们在手工坊串珠义卖,退休教师义务辅导作业。这种“代际融合”正是龙江社区的深层目标——通过儿童撬动全龄参与。

  “儿童友好不是‘过家家’,而是城市温度的刻度尺。”李志红指着墙上孩子们写的标语“这里是我的另一个家”,笑得格外欣慰。

  “我们深知关心关爱儿童的重要性,更要了解儿童的天性,贴近他们的成长轨迹,下一步将推出商圈适儿化改造、儿童研学路线串联等举措,以点带面,让儿童友好从美好愿景变为幸福实景。”盘龙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洁说。

中国妇女报两纲之窗 3“童治”激活新生态 社区更新见“儿”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4-24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