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暑期关爱服务专项行动中,孩子们在进行非洲鼓器乐节奏练习。资料图

长沙县“织女计划”帮扶女性居家创收。
邵伟/摄
为突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湖南省长沙市创新构建“三大友好”共生系统——2012年在全国首倡建设“儿童友好城市”,2021年首提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2025年又首倡建设“家庭友好城市”,构建起“家庭—女性—儿童”一体共融的治理模式,让星城幸福底色愈加温暖动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 黄素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从“儿童友好城市”先行先试,到全国首提“女性友好型城市”建设,再到首倡“家庭友好城市”建设,连续17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的长沙,构建起“家庭—女性—儿童”一体共融的治理模式,让星城的幸福底色愈加温暖动人。
从单一友好到系统治理
为突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长沙市创新构建“三大友好”共生系统——2012年在全国首倡建设“儿童友好城市”,2021年首提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2025年又首倡建设“家庭友好城市”,形成“政策集成、资源集聚、服务集约”的治理新格局。
在长沙市“妇女儿童之家”,友好的服务阵地吸引众多妇女儿童和家庭前来打卡。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妈妈们可以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参加“喜阅长沙”巾帼读书会;在“儿童友好家”,儿童观察员把52个亲子游场所串联起来,绘制长沙市儿童友好地图;在长沙市12338妇女儿童“一站式”维权关爱中心,市妇联领导班子、党员轮流执勤,公检法司等部门以及专业力量为妇女儿童提供维权关爱服务;在妇女儿童国际交流中心,长沙市妇联与联合国妇女署官员探讨“齐心协力 消除暴力”项目落地……场景化服务创新,正是系统治理思维的生动注脚。
三维支撑下的同频共振
女性友好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在长沙,女性友好政策创新持续突破,从妇女“两癌”筛查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到全国首个“她经济”政策包上线,再到女性关爱保广覆盖以及公共场所母婴关爱室建设指导手册、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方案等出台,女性友好理念不断注入长沙的城市治理中。数据显示,长沙女科技工作者占比35%,女性人才占比51.34%。市党代会女代表、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占比分别为36.4%、33.5%、35.38%。村(社区)女性“两委”成员占比47.06%。
儿童友好是未来城市的“温度计”。“儿童洗手间的镜子安装得太高,我们够不到,能不能安装一些更匹配我们身高的镜子?”在亲子游阵地,一名儿童观察员向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收到反馈后,仅两周的时间,“一米高度”的镜子在该亲子游阵地崭新亮相。
建设77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儿童友好产业链……长沙将儿童友好概念转化为百余项具体工作指标。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小手拉大手”机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带动超60万家庭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独特的“童治”生态。
“家庭友好”是社会文明的“稳定器”。在开福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家庭教育专家为每个来访家庭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新手父母获取科学育儿课程;双职工家庭匹配就近托育服务;空巢老人与巾帼志愿者常态化结对。这种精准化家庭服务源于对大量家庭的深度调研和大数据分析。
“‘家庭友好’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重构社会支持网络。”长沙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彭娟的话道出了本质,“我们将整合教育、托育、养老等40余项服务,推出矩阵筑基、向阳领航、人才聚力、站点拓新、AI赋能等十大举措。”
幸福城市的长沙样本
不久前,“女性友好商场”长沙砂之船十大服务的发布引来广大女性好评如潮。十大服务涵盖了母婴关怀、美妆造型、衣物熨烫、女性沙龙、节日限定宠爱、女性停车位及便捷寻车等多个方面。砂之船还联合多家品牌开启了上千个“妈妈岗”招募计划。
与此同时,马栏山鸭嘴公园的改造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设有儿童友好气象站、水位雨量观测站,还分布着户外儿童游乐区、沙池等娱乐空间和配套设施,孩子们可在“适儿”空间里尽情玩耍。此外,爱心候车区、地铁车站母婴室、14周岁以下儿童免费乘坐地铁……长沙用暖心举措拥抱城市的“小主人”。
开慧镇作为妇女运动先驱杨开慧和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的故乡,深挖本土“孝文化”“廉文化”和“家风家训”,组织“百岁老人讲家风故事”,举办孝母文化节、母爱文化艺术节;创新推出《板仓之声》广播节目,面向全镇中小学招募100名红领巾广播员,讲述家风故事;以“上户摸排信息+楹联协会创作+书法大师执笔+松木刻制挂牌”形式,邀请楹联名家和书法名家为本地400余户村民创作家风楹联,带动民风、社风向上向善。
站在“十四五”规划终期节点回望,长沙“三大友好”建设已结出硕果。这座城市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全龄友好”。当暮色降临,湘江两岸亮起璀璨的光芒,照亮着每个奋斗者的前行之路,温暖着每个普通人的平凡日子,更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温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