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民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上传统书画课。 百年村小的提升建设是浙江诸暨当地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向优质特色学校转型的重要实践,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实现教育教学质量跃升,结合乡村特色,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教育依然有一定差距。一些农村学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生源流失。如何促进乡村教育进一步发展?近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贵州省正安县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承办的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活动在贵州省正安县举办,多名专家学者、公益人士及一线教育实践者共同探讨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乡村教育的目标并非“走出大山”
我国领土广袤,迄今为止,乡村学校仍是大量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表示,随着城镇化发展,很多人把子女带到务工地就读,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同时,“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也大量减少。乡村学校日益脱离农村实际生活,公共教育在培养目标、过程与内容上与乡村社会发展现状并不匹配。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必须走向“为生活而教”,而非“走出大山”。他赞同贵州省正安县田字格小学所提的“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的理念。
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要关注留在乡村的学生,让他们能在乡村过上好的生活。同时,教育还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目标超越了单一的升学导向,更加全面和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既考虑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也兼顾了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让乡村学子在家乡获得优质教育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教育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同时,一批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教育者和教育公益组织正从城市走向乡村,探索乡村教育未来新的可能。
8年前,民间非营利性机构田字格公益创办了贵州省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乡土人本教育”模式,培养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新一代乡村子弟。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小学总校长肖诗坚认为,乡村孩子最需要三种“生存力”:首先是自洽的生存方式,而非仅依赖升学;其次是生活力,即自给自足并能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再次是生长力,即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避免消极退缩。在肖诗坚看来,乡村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提供“留得下的教育”,而非仅限于掐尖和选优。
据悉,田字格公益除了在贵州建有三所典范学校外,还在贵州、云南等13个省打造了100所项目学校。“乡土人本教育”已累计惠及100多所乡村小学,2万多名乡村学生,1000多位乡村教师。
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谈到,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配备心理老师,但现实情况严峻。以西北某县为例,全县仅有一名全职心理老师,许多学校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心理老师。他在甘肃省榆中县试点学校开展的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公益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提高心理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强调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家人”角色等。该项目构建了一个以心理老师为核心,辐射到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全方位心理健康关怀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教育必须变革,教育应转向个性化学习,利用AI分析学生模式,提供定制课程,鼓励自主和创新;推广混合式学习,结合线上线下方式和AI辅助。教师角色也要转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谈到,在AI时代,提问能力、问题意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能力。
他提出,未来学校是云教育与实践场的结合。云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教材和教室的局限,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资源整合与衔接。而实践场则强调教学不应仅是老师讲、学生听的静态课堂,而应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方式进行动态学习。
曹培杰表示,学习空间将会变成“学习村落”。通过教室功能分区和空间重组,打造灵动教室和开放学习区,支撑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方式。未来,课程内容交叉融合,校内外资源有效沟通,联结学生经验与现实生活,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学习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实践性、参与性、体验性特征,注重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深度学习。未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观和课程观,因此,打破传统学科划分标准尤为重要。他建议,乡村学校也要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并在语文、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寻找与AI的结合点。
杨东平也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确立全新的教育目标,更新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他介绍了云南大理和巍山美丽小学的范例,其办学目标“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契合了未来社会的生存状态。目标中的“终身学习”应对不确定变化,“美丽生活”则强调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丰盈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