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驿站里的“成长方程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盛街道大堡子社区的一栋明黄色建筑里,10岁的留守儿童小雨(化名)正用彩笔认真描绘一幅特殊的人体轮廓图。当她用红色蜡笔给画中人物的隐私部位涂色时,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安静:“这里要画警报线!王老师说过,谁都不能碰这些地方!”

  这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云南省“阳光驿站”项目“儿童保护实务技能”培训中的一幕。在隆阳区10个街道、乡镇分布着10个“阳光驿站”,如同温暖的灯塔,照亮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

  在这个由财政部、全国妇联指导建设的儿童关爱阵地,“浸润式”儿童关爱,让孩子们留守的童年长出坚韧而明亮的根系。

  “小手掌拍三下,安全知识记心上!”活动室里,22名孩子围成圆圈,跟随社工杨琳做互动游戏。墙上贴满的“成长树”手绘画记录着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点滴,其中一幅画着穿警服的大人的作品格外醒目——这是小雨上周参加“职业体验日”后完成的作品。

  “我们不仅要提供场地,更要建立长效陪伴机制。”驿站负责人指着登记簿介绍,自2024年运营以来,驿站已开展“情暖桑榆”“苹果传情”等8场特色活动,服务儿童325人次。

  此刻,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专家马丽君正在用《儿童保护实务手册》,结合驿站实际案例开展儿童保护情景教学。在专业力量加持下,驿站的服务日趋精细化。心理辅导室内,初中生小浩(化名)正在沙盘上摆放玩具模型。“他刚来时整天不说话。”心理咨询师李丹回忆,通过3个月的沙盘治疗,这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终于开始表达情感。

  最热闹的当数多功能活动区。孩子们分成小组,正在模拟与他人互动的自我保护场景。“绿色是‘阳光友好区’,可以握手;黄色的‘门铃区’,要获得许可才可以碰;红色是隐私区、是禁区,要坚决说‘不’!”8岁的瑶瑶大声提醒同伴。

  这种“浸润式”教学源自专家团队设计的“阳光驿站”专职志愿者参与式能力建设培训,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要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发光的舞台。”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宽顺告诉记者,驿站已整合永子围棋馆等3处文化场馆打造研学路线,未来还将引入AI设备建立儿童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精准推送。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墙面的“心愿便利贴”上,一张写着“想当老师教更多小朋友”的纸条正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窗外的公告栏显示,“护苗成长计划”将于下周启动,联合永盛中学心理教师团队开设的“心灵树洞”信箱即将入驻。驿站门口的“阳光信箱”里,又多了几封孩子们投递的“秘密信件”。

  “我们的爱,要像春雨一样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云南连心高级社工师胡燕一边指导、一边对驿站的工作人员说。

中国妇女报要闻 1阳光驿站里的“成长方程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