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梅颜,临床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心脏心理分会主任委员,曾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之名医等
/ 人物小传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四月的阳光,温暖又惬意,照进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的病房里,更为这里添了一份温情。
“术后不错,一切正常,好好养心。出去走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好心情和药物一样重要。”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半蹲着为患者听诊。她声音柔和、眼神专注,让患者不自觉地放松了心情。
心脏疾病与心理健康看似相隔千里,实则“双心相连”,在刘梅颜看来,心脏与心理犹如硬币的两面,真正的医者,既要读懂心电图上的曲线,更要听见患者心底的声音。
捕捉听诊器外的心理脉动
听见患者心底的声音才能帮助他们控制好情绪,有利于疾病恢复。这是刘梅颜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独立出诊时受到的启发。
那是2000年,一位患者讲述病情时一口气讲了45分钟,期间数次落泪,刘梅颜一直专注倾听,未打断一次。患者倾诉完后,激动地说:“刘医生,很感谢您的耐心倾听,从来没有人听我把话说完。”这让刘梅颜越来越意识到,听诊器不仅要贴近胸口,更要贴近心灵。
刘梅颜认为,医生的耐心倾听是治愈患者的良药,也是建立医患信任的第一步。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重症监护室(CCU)的经历,是刘梅颜关注患者心理因素的转折点。
重症监护室在那个时代通常被称为“死亡前一站”,每天目睹生死,有的患者看似生机微弱却奇迹康复,有的患者会突然病情恶化离世。
有一次,一位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得知儿子正从国外赶回来时,坚持“要等孩子回来”,奇迹般地挺过了危险期。这个案例让刘梅颜意识到,患者的心理意志和求生欲望,可能成为缓解病情的关键杠杆。
2003年,刘梅颜开始系统筛查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影响,关注心脏与心理的双重健康,也就是双心医学。
从听诊器到心与心的对话,从单一疾病治疗到全人照护,双心医学的探索本质上是对医学初心的回归——医病,更要医心。这也成为刘梅颜一直以来的医学追求。
探索心脏健康干预新模式
2013年,刘梅颜调入北京安贞医院后,将双心理念融入临床。数据显示,双心治疗让患者对痛苦的感知减弱,使药物疗效提升,再住院率显著下降。
临床上遇到的很多病例也让刘梅颜意识到,疾病的转机往往藏在患者内心的渴望里。“医疗的本质是带给人希望。面对患者‘还能活多久’的追问,我们需要坦陈风险,更要传递信心——早发现、早干预,就能让生命走得更稳更远。”
刘梅颜及其团队做过一次研究调查,发现门诊患者中约1/3合并心理问题,普通病房患者中这一比例升至2/3,而CCU患者几乎100%存在情绪困扰。这些数据也更让刘梅颜确信,忽视心理因素的心血管治疗,往往是不完整的。
一位患者的病情很有代表性。这位患者开车到单位停车场时就会胸痛,刘梅颜通过沟通发现,工作压力引发的焦虑才是诱因。调整治疗方案,加入神经调节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大大缓解。这印证了双心医学的核心,找到疾病的“心理触发点”,才能激活机体的自愈机制。
开拓双心医学广阔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双心医学的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2022年,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双心诊疗进入标准化阶段。中心建立了“三阶段评估体系”:初诊时用PHQ-9/GAD-7量表筛查,住院期间开展心脏、心理、睡眠、认知等干预,出院后通过随访进行双心监测。数据显示,接受双心治疗的患者,再住院率、心血管事件明显下降。
在学会推动下,临床医生致力于将“心理社会因素评估”纳入相关专业诊疗指南,并探索开发实用的心血管心理风险预测模型。刘梅颜及她的团队特意设置了“非技术技能考核”:能否在10分钟内识别患者的情绪问题?能否用通俗语言解释“心理应激如何影响血压”?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体现双心诊疗的核心理念。
双心医学的推广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理念的革新。刘梅颜表示,双心医学仍面临挑战,如医生对心理因素的敏感度不足,机制研究与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推进等。令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情绪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如今,为了让双心诊疗应用于更广阔的基层医疗场景,刘梅颜团队在北京医学会等学会的推动下搭建起“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三级网络,累计培训1.2万名基层医生掌握心理筛查技术。在基层,这套“筛查—干预—随访”一体化模式显现实效:应用双心诊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
目前,刘梅颜正带领团队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心医学体系,她相信,中西医结合下的双心医疗会开创全新的治疗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