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桨激扬巾帼青年报国志

——女报记者走进首届“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内涝发生时,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积水上涨速度并不快。而积水一旦超过30厘米,即接近膝盖位置,人在水中就很容易被冲走,同时,积水从30厘米高度上涨至大腿位置也是非常迅速的,这个误区很容易让人错过逃生关键时机。”4月29日,首届“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入口处,一项名为《水情守望者——基于智慧城市下的水安全预警装置产品设计》的项目,吸引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注意。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秦一丹介绍,作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亲历者,她深切体会到内涝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能入展倍感荣幸,希望能尽快推动产品落地应用,造福百姓。”

  首届“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通过“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共118个创新项目,构建起一场跨越学科、融合实践、传递梦想的对话。展览中不乏青年女性的创新创造,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将智慧创想广泛投向前沿科技、民生改善、健康服务等各个领域,展现当代青年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担当与活力。

  攻坚不停 创新不止

  站在ETop——创新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平台展台前,看着一个个经该软件系统设计并即刻打印出来、应用于“三航”(航空、航海、航天)产业的部件,参展者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些部件随主体驶向星辰大海的画面。

  这套由华中科技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运用共形几何建模、参数化水平集拓扑优化及代理模型性能预测等技术,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飞机、潜艇等高端装备研制提供核心工具支撑。

  作为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后周颖快人快语,“用直白易懂的话翻译,就是让工程师不用再自己画图了。”她随机指向展台上摆放的一个遥感卫星支架,“只要向软件系统输入你想要的构想,软件就能借助算法算出这样的构型,并直接由配套设备打印出来。”她进一步解释,“整套软件打通了设计师从设计到制造的闭环。现在打开这个设备,大概一两个小时后,我们的想法就能变成实际零件拿在手上了。”

  “‘三航’领域很多产品部件都有明确减重要求,但设计师很难找出部件设计极限,利用拓扑优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就可以实现巨大突破。”周颖介绍,这套软件系统系统性攻克了国家重大装备设计中“复杂特征建模难”“高精高效拓扑难”“减重增效突破难”三大难题,打破国外结构优化设计工业软件垄断。

  相较大热的人工智能,秦一丹更聚焦民生改善。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水安全预警装置产品,远看像一个橙色救生圈,实际是以可拉伸的软管将6块轻质泡沫连接而成。

  别看装置外形科技感不强,却集成了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能实现水位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和快速救援。“装置通过磁吸感应水位装置和雨量传感器等硬件采集数据,结合开源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解决了传统预警系统滞后、救援响应慢等问题。”秦一丹介绍,“这个装置是可伸缩的,日常可以收拢,拉开后可与电线杆、路灯等结合。一旦有人触发报警,市政能通过电线杆或路灯的行政编号,迅速准确定位,实现精准救援。”

  目前,秦一丹和团队已就该装置提交专利申请,“希望通过这种可移动的模块装备,助力城市水韧性安全的构建,更好地保障广大居民的生活安全。”

  文化赋能 讲好中国故事

  一众参展作者中,黄琳琅稍显稚嫩,还在中国政法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读大二,但她和团队开发的“模法小宝——互动法庭体验式普法服务平台”已非常成熟。

  “‘模法小宝’是一款以互动法庭体验为特色的普法服务平台,致力于解决传统普法模式中内容单一、形式同质化、群众参与度低的现实困境。”黄琳琅和同伴熟练地打开电脑上的平台软件,“用户进入模拟法庭模块,可以自选案件类型,系统也会对用户提出一些法律知识问答,提升用户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者看到,模拟庭审结束后,平台还会呈现专业的案例分析,强调法律后果。“我们还在模拟法庭中接入DEEPSEEK V3模型API接口,让用户可以实现与人工智能进行法庭辩论。用户也可以上传法律案件文书,由人工智能生成起诉状等相关法律文书。如有法律援助诉求,还可以点击预约模块,直接联系到司法所。”黄琳琅介绍。

  “模法小宝”隔壁,一个跃动着二十八星宿的大屏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触摸体验。据北京中医药大学2022级博士生李亚兰介绍,这块大屏名为“望而知之屏”,项目以高科技屏幕为载体,巧妙地把代表着中医“天人相应”基本理念的二十八星宿,与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盲盒”相结合,轻触星宿,便能随机开启百余个中药知识点。

  除此之外,涵盖中医药重要历史人物、典籍著作、本草方药等内容的知识点、短视频,也通过高科技屏幕生动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屏幕上每条内容都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我们就是要面向国际、面向青年一代,让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作为项目负责人,李亚兰希望以内容、技术和渠道三大创新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改善大众对中医药的误解,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关注妇幼 助力健康中国

  成果展中,不少作者以创新思维破解妇幼健康、心理健康、青少年近视等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专业2019届博士生尹雪如聚焦国家消除乙肝的重大需求,专注研究乙肝母婴阻断关键技术,成功搭建数智平台为患者提供专业医疗公益服务。自2015年启动至今,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78家医院及160家社区服务中心,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超过99%。

  中南民族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李云帆带来的“火眼睛晶——以XR技术为核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康复训练仪及数字视训平台”项目,运用VR、数字孪生、AI等技术,针对儿童青少年视训方式依从性差、诊疗地域化限制、个性化不足等痛点,研发出业内最轻薄VR近视康复训练仪和L1台灯,累计服务用户超5000人。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团队发起的“山海健康”项目,面向4~12岁儿童,以自主知识产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为支撑,打造“校园赛事IP”联动“体育培训、科学测评”的乡村体育公益服务体系。

  项目参与者、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普瀚琪介绍,团队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构建起教、赛、测一体化的服务闭环。“线上,通过云端课堂打破地域限制;线下,开展回乡上课、冠军展演等活动,让乡村儿童近距离感受体育魅力。”普瀚琪说。

  2011年启动以来,团队已将“山海模式”升级推广至全国12个地区,并累计向乡村地区的700余所学校推广足球、花样跳绳等10项体育运动,在21万名少儿心中埋下了热爱体育的种子。

  “近年来,我们还加强了AI技术赋能的智能体育测评,以及科技体育启蒙板块,去年我们就把机器人足球队带到了持续服务6年的河北省阜平县,把音乐飞轮动感单车送到新疆喀什的小学生身边,为他们的体育课增加新的活力。”提到项目成效,普瀚琪欣喜地说,“我希望未来能为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助力。”

中国妇女报要闻 1以创新为桨激扬巾帼青年报国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