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张凌漪 马伟
他是四川绵阳的汉族小伙,她是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他们在雪域边陲相识相爱、携手扎根,用奉献和担当诠释家国情怀。他们就是曾获评西藏自治区“最美家庭”的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轮训队副队长杨功成家庭。
扎根
西藏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及尼泊尔毗邻,拥有上千公里边境线,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2006年,刚从军校毕业的杨功成被分配到了阿里地区扎西岗边境派出所(原扎西岗边防派出所),负责户籍办理工作。
当时,牧民居住分散,听不懂普通话,法治意识也不强,办理身份证并不积极。来自四川的杨功成也不懂藏语,语言障碍让办证工作一时进展困难。
次仁央金是土生土长的阿里人,为了帮助派出所尽快完成工作,她发挥语言优势,当起了翻译,并向村民解释办理身份证的重要性。
在次仁央金的帮助下,身份证办理工作顺利开展,杨功成与次仁央金的爱情种子也悄然萌芽。
2007年,杨功成与次仁央金喜结连理。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携手共进,在次仁央金的陪伴下,杨功成的藏语越说越好,与群众的关系越走越近,老百姓有困难、有纠纷都到派出所来找他帮忙解决。
坚守
“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婚后,次仁央金放弃了原本在噶尔县的工作,应聘到丈夫所在的扎西岗乡的一家幼儿园,成为一名公益性的幼教老师。
“这不是牺牲,而是爱的抉择!”对于自己的选择,次仁央金笑着说,“我和老杨在这里扎下了根,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令杨功成难忘的是2008年5月,当时他正在紧邻印度边境的典角村执行任务,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由于手机没有信号,我也一直没有跟家里联系。”一天下午,妻子突然带着一大袋零食出现在杨功成面前。看到妻子顶风冒雪,花费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专程来看自己,杨功成感动不已。
阿里地区环境恶劣,寒冷缺氧,冬季漫长,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10多年来,戍边民警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杨功成一直坚守在这里。“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阿里就是我的家,我离不开阿里。” 他说。
杨功成和次仁央金共守边关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平静幸福。“只要心中有爱,即便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两颗心也会贴得很近。”次仁央金说。
2019年,杨功成离开工作了13年的扎西岗乡,到西藏出入境边检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担任轮训队副队长,主要负责组织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开展训练。岗位变了,杨功成的初心却没有变,他将自己多年戍边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勉励他们履行好使命职责,不负灿烂青春。
亏欠
杨功成和次仁央金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但他们的手机里,却鲜少有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原来他们的儿子在四川绵阳高水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为了多陪伴孩子,夫妻俩商量错开休假。正因如此,独属一家三口的时光寥寥无几。
有一次,儿子的学校需要孩子们报送一张与父母的合影,杨功成翻遍了手机相册,也翻不到几张三人出现在一个镜头的全家福,于是,就用软件合成了一张给儿子“交差”。尽管如此,儿子却从不抱怨,还反过来安慰父母,这让夫妻俩很是欣慰。
即便相隔遥远,儿子的支持是夫妻俩坚守的动力源泉。每次休假结束返回阿里时,儿子都会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好好工作,我好好学习,你们是我的榜样。”这句话,让夫妻俩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冰峰群山间,还有许许多多像杨功成一家一样的边防官兵、干部群众、移民管理警察家庭,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陲,守护着神圣国土,建设着美丽家园。
“身处边境地区越久,我就越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的生活和家庭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杨功成说,我们会继续脚踏实地、并肩同行,扎根高原、守护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