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重构+阵地升级+服务下沉,昆明小街镇妇联改革见成效

“巾帼引擎”驱动乡村治理“幸福快车”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初夏的阳光洒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小街镇哈前村“儿童之家”的院子里,十几个孩子正围在巾帼志愿者孙娅身边,用彩纸折出一只只“小灯笼”。

  “这是我们村妇联组织的亲子手工课,孩子们玩得开心,家长们也能安心忙农活儿。”巾帼志愿者李萍芬一边整理桌上的材料一边说。墙上“妇女之家”的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不远处,哈前村妇联主席李兴丽正带着舞龙队排练新节目,红黄相间的龙身翻飞间,引来村民阵阵喝彩。

  从“单打独斗”到“遍地开花”

  “以前妇联工作就靠我们几个村干部,现在‘娘家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李兴丽指着正在练习花灯戏的“花灯宣讲团”成员感慨道。作为小街镇妇联“推试点、点带面”的缩影,哈前村的变化源于一场组织体系的重构。

  今年以来,小街镇妇联以“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为原则,纵向打通“镇—村(社区)”两级管理体系,将12个村(社区)妇女干部全部纳入区域化妇联;横向向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及“三新”领域延伸,在12个非公企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中建立妇联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服务网络。

  “巾帼志愿者”“舞龙队”“花灯宣讲团”等特色队伍的加入,更让基层妇联工作“活”了起来。

  在小街(社区),“花灯宣讲团”用传统曲艺形式累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11场,把政策理论编成“顺口溜”;在秧田村,“巾帼志愿者”为留守老人送药上门、帮独居妇女秋收、抢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

  “现在妇联就像‘毛细血管’,把服务送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小街镇妇联工作人员说。

  从“单一功能”到“一站式服务”

  走进小街镇保旺村“妇女之家”,法律咨询台前,村民张大姐正拉着妇联干部咨询土地纠纷问题;创业帮扶角里,返乡创业的王艳正翻看“巾帼贷”申请指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电商培训班上,20多名妇女跟着老师学习电商知识……这个集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创业帮扶于一体的“娘家阵地”,已成为当地妇女的“能量补给站”。

  “去年以来,我们依托阵地开展了31场镇村两级活动,光是家庭教育指导就办了16场。”小街镇妇联工作人员指着活动记录本介绍,通过“建管用”长效机制,小街镇已建成17个“家长学校”,并引入司法所、卫生院、学校等资源,打造“15分钟服务圈”。在五条沟村,妇联还联合企业开设“家门口就业车间”,让留守妇女既能顾家又能增收。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

  “多亏了妇联的‘敲门行动’,我的刺绣产品销路越来越广了!”小街居委会上村居民吴太巧抚摸着刚完成的刺绣围巾,眼中满是笑意。今年3月,镇妇联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她有刺绣手艺却缺乏销路,针对此类情况,镇妇联立即组织开展乡村电子商务培训,还为她争取到参加市级非遗展销会的机会。如今,吴太巧的“指尖技艺”已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村里8名妇女就业。

  这是小街镇妇联“向上看政策、往下走需求”的生动实践。通过建立“需求清单—项目认领—效果反馈”闭环机制,镇妇联将服务重心从“活动型”转向“实事化”:开展母婴护理、电商直播等劳动技能培训3场,惠及150余名妇女;为20名创业妇女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在春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慰问困境妇女儿童200余人次。

  “现在妇联干部隔三岔五就来家里问需求,连孩子上学的事都帮着张罗。”吴太巧的婆婆逢人便夸。

  “我们既要当好妇女群众的‘贴心人’,更要成为基层治理的‘合伙人’。”小街镇妇联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创业帮扶+文明实践+基层治理”融合模式,让“小街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大光彩。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巾帼引擎”驱动乡村治理“幸福快车”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5-07 2 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