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叶浅韵
人生中,我们最初感受到的爱,来自母亲。
当我们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存在时,总是带着母亲给予的爱构筑自己的生活。然而,终将有一天,我们也要老去。在度过一些艰难的日子时,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仍能照进一些母爱般的阳光。
在春城昆明,就有一位平凡的母亲把博爱的情怀发扬光大。她叫王兰兰,在14年的时间里,在一方不足30平方米的爱心食堂中,先后为四五百位孤寡、独居老人搭建起一座温暖的避风港,更以无私的陪伴治愈了无数孤独的心灵。
一碗热饭里的生命尊严
我慕名而去时,正是上午十点。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大爷颤悠悠地走来,他刚在爱心食堂门口的凳子上坐下,王兰兰就从里屋冲了出来,问他这两天没来吃饭,是不是病了,正寻思要上门去看。他回答,“是病了,在医院住了两天,死又死不掉,也是受罪。”王兰兰说,“哪有这么容易死的,好好活着,有什么需要就打电话过来,我们一直都在。”
其实,王兰兰知道,这些话是宽慰人心的。自她2012年创办爱心食堂,想为这个群体提供一口热乎饭以来,她已经送走300多位老人。在新闻里常看见独居的老人在家里去世数天数月才被发现的消息,在幸福家园,因为有王兰兰和的她的爱心团队存在,还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但凡老人们连续两三天没来吃饭的,王兰兰就格外警惕,要么亲自去敲门,要么请物业上门。敲不开门的时候,通常就是老人离世了。
食堂里,五六个人分工协作,正在准备今日的午餐。地板上堆着土豆、南瓜、茄子、豆子等,是最近爱心人士从各个渠道捐赠来的。王兰兰说,为了下物资,连续好几天都忙到深夜。
十一点半,已到午饭时间,老人们带着饭盒来打饭了。佝着腰的,拄着拐杖的,推着轮椅慢慢挪动身体的……其中还有一个没有双臂的人,他用嘴巴放下塑料袋,熟练地转松袋口,取出饭盒,打了些饭菜。他费力地吃完一碗饭,向我夸赞食堂的饭菜好吃。他说,如果没有爱心食堂,像他这样生活不能全部自理的人,想吃一口热乎饭都有点难。旁边一个80多岁的老人说,“你们稍年轻一点,身体还好,像我们要吃药,这日子就更不好过。”他患上一种肠道疾病,要1000多块钱才能买到一盒药。今日的饭菜很合他的胃口,他打了两份,说晚上就不来吃了,走不动路。
来食堂吃饭的人最多的时候有180多人,现在只有七八十人了。王兰兰说,支撑了14年,想找个接班人,等自己和姐妹们老了,也可以端着碗来打饭吃。食堂的门头上写着,“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她们每个人的围裙上都写着三行字:口说好话,心想好意,手做好事。
女儿遗愿,化作一盏灯
幸福家园是云南省昆明市最早的廉租房小区,当时四个主城区的低保居民都集中在这里。
王兰兰和她的爱心团队中的姐妹也都是小区的住户,有着各自的小家庭,在这个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们都捂紧了各自的创伤,抱团取暖,又把这种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王兰兰不愿意提及她的伤心事,她说自己好不容易才放下的,这一说,眼泪又止不住了。她的女儿小小年纪就得了尿毒症,虽然她们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但遗憾的是,女儿的生命还是定格在了15岁。
绝望中的王兰兰在女儿的日记中看见一句话:妈妈,如果病好了,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像一把火点燃了王兰兰冷寂的心,她要为了女儿,延续爱的温暖,去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
王兰兰有一位眼睛看不见的邻居,无法做饭,王兰兰就每天给她送饭。后来,她发现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小区里有很多,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她的脑海中浮现,为了让小区的老人们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她要开一个爱心食堂。
王兰兰在小区门口选了两间铺面,操持锅灶炊具。房租每月2000多元,她是自己的老板,也是自己的员工。3元一顿的食堂,成了小区里的老人们吃一口热饭的地方。她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来这里,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疼,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王兰兰笑着说,这里的姐妹都是她“忽悠”来的,但来了就都留下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姐妹十几年如一日地做着义工,不拿一分工资,她们怀揣爱心,站成一排卫士,守护着幸福家园的老人们的幸福。
慢慢地,这里就真的成了老人们的幸福家园,东家的钥匙丢了,西家的电费交不上,南家的水管漏水了,北家的老人要急送医院……零零碎碎的大事小事,让王兰兰成为义务的“居委会大姐”,她指挥着她的团队,维护着幸福家园的生活秩序。生生死死,吃吃喝喝,哪一桩都怠慢不得。
王兰兰一直在替女儿完成心愿。忙碌,让她忘记悲伤,也让她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风雨中的爱心接力
晚餐时间到了,彭大叔按惯例去给不能下楼的老人送饭。我跟着他一起去,他一路介绍,这栋楼上原来有五个不能下楼的,现在只剩一个了。原来有几个住在七楼,每天往返是一个体力活,女儿担心他的身体,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在爱心食堂做义工。
爬到四楼,他敲敲门,侧耳听里面的动静,告诉我这位老人行动要慢一点,每天也只能吃一点点饭。老人慢慢扶着墙壁移动到门口开了门。屋里干净整洁,也没有异味。彭大叔告诉我,他妹妹每隔一天就过来帮他打扫一次卫生。
又到另一栋楼,彭大叔拿出钥匙,打开这位老人的家门,被肝癌折磨的老人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眼睛大而突出。屋子里也很整洁,他坐在沙发上,说自己还不饿。彭大叔嘱咐他趁热吃了,又把晚上打饭的碗带了出来。
彭大叔记不清自己给小区的多少老人送过饭了,自从他的老伴去世,他也加入了爱心大军。他总是早早就起来,为了能买到最便宜、最新鲜的菜,每天不停地忙碌着。
楼下的院子里停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彭大叔指着说,这是中国香港的演员成龙捐赠给我们的。他说得很开心,仿佛自己的生活也因为大明星而焕发了光彩。王兰兰说,那一年店里来了几个要做义工的人,其中一位女士就是成龙的助手。他们给店里捐了面包车,彭大叔也从三轮车手“跃升”为面包车司机。
王兰兰说,正是这样的爱心人士不断给予她们帮助,爱心食堂才得以坚持下来。现在关注爱心食堂的人越来越多,常常会有人来捐赠物资,她要做好盘算,把这些东西用好,才对得起社会爱心人士。她们希望这件事情是持续的,细水长流的爱心,才能更持久。
生命本该是一场温暖的互动
我问王兰兰,有什么让她印象深刻的事。她说,那么多老人,每个人身上都写满了故事,要让我说,几天几夜都讲不完。见多了,倒不觉得深刻不深刻了,反正每天都要把今天的日子过好。
“呶,外面坐着的那位老人,手串、戒指、项链,一身打扮都很时尚。他来自上海,当过知青,进过兵工厂。80岁了,一生没结过婚,现住在小区里吃着低保。”我出门去,坐在他旁边,笑说他爱美、时尚。他一边把巨型的戒指和手串往后面缩,一边告诉我那是假的,地摊上买的。问他上海可有亲人?他摇头摆手说:“别提了,我能在爱心食堂吃到热饭,已是幸运。”
王兰兰爱开玩笑,姐妹们跟着她都开心。陶大姐说,有个老奶奶93岁了,被王兰兰口头安排成她的奶奶。每一次她来打饭的时候,王兰兰总是对她喊一声,你奶奶来了,食堂里响起一片笑声。又一个老人来了,王兰兰说,“这是谁的老男朋友?”又是一片欢笑声。琐碎的生活,常常被王兰兰带动得充满生气。
每年春节和中秋节时,王兰兰为了让老人们过一个开心的节日,都会在门口摆上长街宴,丰盛可口的饭菜、水果,让大家尽开颜。那样的时刻,每个人都忘记了自己身上的悲苦,共同在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地把今天的节日过好。
四月,昆明的蓝花楹开了,大街小巷,花香四处流散。王兰兰的名字中,像是隐藏着这种花的玄机,她把爱心传播满世界,在彩云之南,用一朵云推动着另外一朵云,以一朵花拥抱着另一朵花。
诗与远方,都在明天
王兰兰出生于1966年,明年就是花甲之年,团队里年龄最大的两个大姐都有71岁了。长年劳累在她们的身体上留下了痕迹,这里横贴一块膏药,那里涂抹点药酒。
墙壁上挂着几张她们开心劳动的照片,其中一张,她们都穿着旗袍,虽然经过岁月的风霜,但依然看得出她们青春貌美时的印记,更重要的是她们那洋溢着的热情与善意。虽然一直住在廉租房里,但她们每个人都闪闪发光。
王兰兰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后,她受到多次表彰,被云南省妇联评为“十佳感人母亲”,被云南电视台评为“昆明好人”,被评为第六届“云岭十大孝星”。2016年时,她又上了感动中国候选人榜单。她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报道过,被称赞为“最美的中国人”。面对这些荣誉,王兰兰没有陶醉其中,她只想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
我们坐在店里,不断有人捐来物资。王兰兰去抱米时,一起身就闪了腰,其他的姐妹赶紧冲上前。她们就像开得团团簇簇的蓝花楹,一朵两朵三朵,朵朵绚丽,才有了四月的芳菲。
忙完,王兰兰坐在凳子上,高声地唱起了歌,略带着野性的声音,很是好听。王兰兰说,她每天都要唱歌,不唱就浑身难受。当我请她接着再唱时,她有点不好意思了。她笑笑说,我也有诗和远方的,我的诗和远方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我明天就能去,但我得先把今天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