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信念生根 赤心昭昭映照山河

——抗日女战士耿真的革命人生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百岁耿真悬腕写书法。吴锦 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窗外万物屏息,静待惊蛰前的第一声雷鸣,耿真阖上双眼,平静安详得如同沉入一场绵长的梦境。2025年3月4日,这位老党员、老干部带着满袖的战火硝烟与一生的传奇故事,走完了107年的人生路。

  “我们在为母亲这样一位来自太行山的抗日老战士送行时,没有选择用哀乐,而是用了《在太行山上》这首她最喜欢的抗日战歌。”小女儿吴白雪回忆道。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大家湿了眼眶。追念耿真,不仅是对一位世纪老人的深情送别,更是铭记一段熔铸着烽火岁月与赤子丹心的光辉历程。

  烽火里的播种者

  1919年1月20日,耿真出生在河北省阜平县王快镇耿家宅院里,父亲为她起名耿锦纨。

  1931年,12岁的耿锦纨考入直隶第八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河北省立正定师范学校)女生三班,历经六年完成初、中师学业。

  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激起了耿锦纨的民族义愤,坚定了她“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在“八师抗日救国会”教师的带领下,她与师生们上街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日军暴行、抵制日货,还到农村向妇女做抗日宣传。

  1936年,绥远抗战接连取得大捷,正定师范学校组织了“捐献千双军鞋,慰问劳军活动”,耿锦纨把节省下来的伙食费全都捐了。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洪流。1937年9月,耿锦纨参加革命工作,任阜平县战时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员,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她毅然更名为耿真。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于阜平宣告诞生,耿真肩负起晋察冀边区阜平县龙泉关区妇救会主任的职责,经常穿梭在村落间,挨家挨户动员百姓做军鞋、筹集粮食,并将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捷中缴获的日军战利品送到村民手中。

  时光流转,当烽烟散尽,耿真的革命故事在女儿的回忆中越发清晰。

  最让吴白雪难忘的,是母亲捐献那台穿越战火的油印机的故事:“1937年冬季,晋察冀军区决定创办《抗敌报》,但苦于缺乏油印机等设备。当时,正定师范学校教师顾德(地下党员)四处奔走,帮助寻找,母亲得知后,立即将家中先前购买的油印机捐给军区。《抗敌报》于当年12月11日顺利创刊。”

  为了更广泛地建立抗日武装,耿真带头捐出家里的四支枪,并反复动员乡亲们,先后捐出四十多支枪。青壮年踊跃参军抗日,成立了抗日武装“阜平营”,他们作战勇敢,受到大家的夸赞。

  从物资动员到文化传播,耿真始终以不同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1939年6月,她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办公室干部教育科干事,结合抗战形势编写了专区县、区抗日干部的培训教材,又根据孩子们的识字水平,编写了具有边区特色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1944年10月,因工作表现优异,耿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得知平北抗日根据地急需支援,她放弃已稳固的根据地,主动请缨,与五位男同志跨越太行山、燕山,抵达察哈尔省赤城县雕鹗十二专区。

  担任龙关、赤城联合县妇救会主任后,耿真扎根深山,手把手帮助妇女,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建立村妇救会。在她的带领下,妇女们全力支援抗战,送亲人参军,做军鞋、缝军装,照顾伤员、抚育八路军女同志的孩子,成为“不拿枪的战士”。

  后来有两名战友不幸牺牲,另外三名从平原地区来的同志请调回满城。面对战友的牺牲、环境的险恶,耿真从未退缩,她将悲痛化作力量,在抗日的最前线坚守到胜利曙光的到来。

  “母亲从未刻意说起当年的艰难,她只是说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儿。”吴白雪低声说,“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精神,就像太行山上的连翘花,不畏风雨绚烂绽放。”

  在耿真战斗过的土地上,昔日动荡山坳已成安宁村落,烽火淬炼的信念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

  革命理想的笃行者

  1945年初夏,和煦的阳光洒在平北的大地上,也为耿真的生命带来斑斓色彩。

  在地委副书记陆平和专署妇救会主任石坚夫妇的热情帮助下,耿真和军分区副政委吴涛在地委开会时见了面。吴涛兼具军人的坚毅与知识分子的儒雅,自抗日救亡学运中入党,参加一二·九运动。他在绥西组织抗日武装,于三五九旅受训作战,率平西十团英勇杀敌,开辟平北根据地,在百团大战中浴血奋战,以赫赫战功赢得战友敬重。而吴涛也记住了有文化、能干泼辣的耿真——这位被称为“南山上的黑姑娘”的革命同志。

  同年7月1日,耿真和吴涛在战友们的祝福中结为革命伴侣。婚礼上没有一颗瓜子,没有一杯茶,军分区只有一条棉被,借给新婚的夫妻。婚后第二天清晨,吴涛骑马过河奔赴前线,耿真目送他渐渐远去……此后,书信成了二人沟通的桥梁。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信件不仅是这对革命伉俪爱情的见证,更是两位共产党员的“战斗手札”。

  在二女儿吴鄂鄂的记忆里,母亲将1945年至1949年的往来信件收藏在父亲用过的皮包里,视如珍宝。泛黄的信纸大小不一,还有写在缴获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报税单背面的,这些信件串联起父母一路走来的风雨岁月。

  辽沈战役中,时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不幸牺牲,炮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吴涛在护送遗体时遭空袭,身中七处弹片,胸、腹部贯通伤,生命垂危。得知丈夫重伤手术的消息后,耿真将一岁多的大女儿吴锦托付给同事,几经交涉硬是挤上了满是战士的闷罐车,从牡丹江赶往辽南的野战医院,冒着生命危险去照料他。

  1961年,为纪念一二·九运动26周年,吴涛写下《纪念白乙化暨战死平北诸烈士》,诗中“绥西共起先锋队,平北同征燕山碎”等句,尽显革命豪情。

  多年后,耿真带着全家多次前往北京市密云区白乙化烈士纪念馆。面对群山起伏,绵延不断的长城和关隘,他们仿佛看到白乙化和吴涛率部备尝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最终取得胜利的画面。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86岁的耿真将吴涛的诗篇书写在宣纸上,苍劲的墨迹既是对战友先烈的追思,更是她用一生坚守“健全自己,影响旁人”信念的生动诠释。

  “‘健全自己,影响旁人’,这是白乙化与父亲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他们的行为表率,更是我们家世代传承的精神内核。”谈及此事,吴锦满是敬仰,“父母一生躬身示范、践行箴言,这份信念深深植根于家族血脉,赓续传承。”

  在耿真的四个子女心中,父母将他们的个人命运深深融入民族解放事业,用一生践行信仰,让爱情在战火中淬炼,使信念化作照亮家族的精神火炬。他们牢记父母教诲,努力学习、勤勉工作、谦虚谨慎、家庭和睦,都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并都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一生耕耘的奋斗者

  新中国成立后,耿真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投身教育事业,继续践行革命者的担当,开启新的征程。

  “1950年,母亲在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工作,负责管理档案。她每周过江回家,那时人们劝她生了孩子先不要上班,休息一段时间,但母亲仍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吴鄂鄂谈道,“后来她就把我托付给武汉当地的一名银行职员,在北京安家后,才把我接了回来。”

  1951年,耿真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与组建中央民族学院、组建并代管中央民族歌舞团,选拔教师和干部、调阅档案,接收院系。吴锦回忆:“那时候,西直门外叫北京西郊。母亲工作很忙,一周回家一次,经常挤不上唯一的一路公共汽车,要从魏公村走到西直门坐车。”

  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1953年,耿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三司(干部教育司)文教组副组长。

  在吴锦的印象中,母亲担任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支部书记兼校长时,不仅要统筹学校行政事务,还承担了高中政治课教学工作。

  每到期末,耿真总会在夜幕中拎回一大摞沉甸甸的考试卷子。寒暑假,她常把无法返乡的学生邀请到家里,让远离家乡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名学生在信中亲切称她“耿妈妈”,而她也因此成为众多学员心中至亲的“妈妈”。

  1959年,耿真和吴涛将军奉调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耿真任内蒙古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她深入各个高等院校,贯彻教育方针、掌握基本情况,努力解决实际困难。当地交通极为不便,吴涛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从来不用军队配给他的公车接送耿真上下班。于是,耿真在40多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次被猛拐的自行车拖倒,小腿磕破,她擦去血迹包扎好创口,第二天照常骑车上班。

  耿真与吴涛将军始终心怀大爱,吴涛将军的工资单上,常常预留着给烈士遗属汇款的份额;家中大门永远为苦难人敞开,收留战友遗孤,抚养他们长大。

  整理耿真的遗物时,荣誉证书、捐款凭证、书画获奖证明等物件无声地诉说着她不平凡的一生。于她而言,真正的革命者既是在炮火中前行,又要把慈爱种进人心。

  晚年的耿真,将日子过成了一首宁静而动人的诗。在外孙女欣欣的记忆中,姥姥耿真永远保持着求知的热忱:“姥姥喜欢阅读,手边总有书籍,她还经常教我们古诗词和书法。每到寒暑假,姥姥在大桌子上挥毫泼墨、勾勒丹青,我们兄弟姐妹们围坐小茶几,用毛笔蘸水,在速干描红纸上临摹,姥姥为我们逐字点评,总有进步。”热爱生活、不断求知的人生态度,是耿真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巷口老柳树依旧抖落新絮,而那个曾在晨光里行走的身影,已化作一缕春风悄然而去。正如她晚年时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革命者的信念跨越山海岁月,生生不息。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4烽火淬炼信念生根 赤心昭昭映照山河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2025-05-10 2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