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礼赞巾帼英烈

——楚剧电影《向警予》在武汉开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晖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晖

  晨光洒向武汉市警予中学,校园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近日,以光影追溯革命先烈传奇人生、赓续信仰力量的楚剧电影《向警予》开机。

  使命在肩 共启光影新篇

  开机仪式现场,操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印有向警予舞台形象与楚剧元素的海报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与一旁的向警予雕塑相互呼应,将众人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开机仪式上,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雨龙说:“尽管此次拍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全体创作人员定当秉持精品意识与工匠精神,以迎难而上的魄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力以赴完成使命。我们坚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部作品必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之作!”

  “今年是向警予同志诞辰130周年,拍摄楚剧电影《向警予》,展现革命者的热血与柔情,用电影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历史人物走进人心。我们期待,这部作品不仅能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更能激发年轻一代对理想信念的思考与追寻。”武汉市文旅局副局长杨菁说。

  “1978年5月1日,在纪念向警予牺牲50周年的活动中,我首次见到她的儿子蔡博和女儿蔡妮。他们讲述的母亲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的细节如星星火种,点燃了我内心的创作激情。47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将向警予的故事搬上舞台。” 编剧赵瑞泰在致辞中分享了他与向警予的不解之缘。

  赵瑞泰还特别提到,向警予同志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毕生致力于妇女解放、劳动大众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她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创新叙事 演绎艺术匠心

  从对使命的探讨,到对艺术创作的探索,导演朱赵伟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我们将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在保留楚剧特有的迓腔、悲腔等唱腔和身段的基础上,运用4K高清镜头将楚剧的写意表演与真实的历史影像相结合,力求在虚实之间平衡艺术性与真实性。”

  “我何曾不想回家乡,我何曾不想怀抱儿女,侍奉高堂,但是我的生命不属于我……”当主演夏青玲唱起楚剧《向警予》的片段,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夏青玲已在舞台上塑造向警予形象六年之久,她坦言:“6年来,从舞台到银幕,每一次演绎都是与先烈的心灵对话。越是深入塑造这个角色,越能触摸到信仰的炽热温度。”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武汉市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田清泉进一步解读了影片的艺术特色:“楚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质朴。在电影中,我们会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向警予作为母亲、妻子、战友的多重身份,让观众看到她既有革命者的钢铁意志,也有普通人的儿女情长,每一个场景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向警予的精神,既属于历史,更照亮当下。”

  薪火相传 照亮信仰之路

  随着开机揭幕仪式的红绸缓缓落下,现场气氛达到顶点,楚剧电影《向警予》即将开始为期25天的拍摄。

  向警予孙子蔡宁难掩激动之情:“祖母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斗的一生。能以楚剧电影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她的故事搬上银幕,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我感到无比激动。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座桥梁,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激励更多年轻人奋发有为。”

  楚剧电影《向警予》改编自武汉楚剧院倾力打造的同名现代楚剧。原剧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向警予的筑梦历程。电影在保留舞台版原有戏剧结构与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在“守正”中突破程式化表演,借助电影叙事手段放大楚剧的情感张力,以全新的视听语言,让这段革命故事焕发新的艺术光彩。

  当革命故事邂逅楚剧韵味,向警予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为新时代青年照亮前行的道路。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4传承红色基因 礼赞巾帼英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赵晖2025-05-10 2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