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谷金泽和来自河北保定的于越成为北京市首对享受“全国通办”政策的新人。耿兴敏/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景韵润 耿兴敏
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打破当事人户籍限制,实现“全国通办”,内地居民无需专程返回户籍地,也不必再出示户口簿,凭本人居民身份证,便可在任一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或离婚登记。
当天早上8时许,随着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两本鲜红的结婚证盖上钢印,递到新人手上,来自河北石家庄的谷金泽和来自河北保定的于越正式结为夫妻。二人成为新条例施行后北京市首对享受“全国通办”政策的新人。
从“跨省团圆”到“就地成家”
婚姻登记服务中心里处处都是喜庆的红色装饰,甜蜜气息扑面而来。在008号登记室内,谷金泽和于越向登记员出示身份证和3张两寸合照,提交签署后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婚姻登记个人信用信息风险告知书等材料,经过登记员的婚前问询、婚姻状况信息联网核对后,二人郑重签字、按指印,顺利领取结婚证。
“今天是新条例施行第一天,‘全国通办’也是今天正式启动,我们第一时间预约了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谷金泽言语间满是喜悦。两人提前15天便在小程序上预约,选择在这一天登记,不仅见证了便民政策的落地,也从“跨省团圆”变成了“就地成家”。
在于越看来,新条例的颁布,极大地方便了非京籍人员在京结婚,“我和我爱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没有在北京落户。本来我们还打算‘五一’回各自老家,把户口簿带过来再办理结婚登记。新条例施行后,只需带着身份证就能领结婚证,这对于我们这些户口不在北京的外地人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
在温馨的宣誓厅里,不少新人精心打扮,手持手捧花,在人生重要时刻留下美好回忆。刚刚领到结婚证的秦波笑容灿烂,“我们也是在得知这一新规后提前半个月预约了登记。”秦波拥有北京集体户口,爱人是湖南户籍,新规让他们无需提交户口页即可登记,“从交材料到领证只用了几分钟,流程太便捷了!”
“全国通办”新规为新人的幸福之路增添便利与温暖,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新条例施行首日,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1400余对,其中全国通办登记量占比31.9%,西城、海淀登记量均超200对。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为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工作,近日,民政部印发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上岗前,008号登记室婚姻登记员石卉接受了相关培训。她表示:“只有本人声明的婚姻状况和联网核对信息保持一致,我们才能发证。”
“如果当事人声明的婚姻状况以及身份信息与婚姻登记机关核查的信息不一致,要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供证明材料。”石卉进一步介绍,当天,除了结婚登记业务外,她还办理了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证件等业务。
根据新条例,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共同申请离婚登记,应当出具的证件包括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和结婚证。“对于离婚的人来说,‘全国通办’意味着不用回户籍地办理离婚登记,不用因为赶不回户籍地而错过在法律规定期限内申请发给离婚证的登记时间。”石卉表示。
“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手续的简化并不意味着审查的简化,为此,西城区民政局加强了基础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方便信息查询与调用,确保婚姻登记信息准确无误。
权益保障有力 登记服务优化
登记大厅里,分别穿着白色婚纱和笔挺军装的隋育杉和爱人格外引人注目。隋育杉是黑龙江哈尔滨户籍,爱人驻地在北京。他们通过电话预约了登记,现场高效、热情的服务让两人倍感温暖。
新人一踏入大厅,登记现场的工作人员便迅速引导他们排队,同步提供身份证复印服务,并发放婚姻登记告知单。
告知单上内容翔实,不仅清晰标注了结婚登记的条件、禁止结婚的情形、应当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还标明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另一方加以限制或者干涉……”
新条例明确,婚姻登记机关可以结合实际为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为满足当事人多样化需求,北京市各区纷纷推出特色服务:西城区在大栅栏护国观音寺建立了全市首个户外登记点,突破传统登记场所局限,提供政策及婚育健康咨询、结婚登记、颁证等“一站式”服务;东城区打造了浪漫的“甜蜜主题公园”,为新人们提供温馨浪漫的拍照打卡点,在领取结婚证的同时,留下美好回忆……
“今天恰逢周六,本来是要按照延时服务时间9:00—13:00办理业务,但由于新条例施行首日登记量和人流量较大,我们提前开始办理业务。”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服务质量,他们还招募了社会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解答咨询,确保每位新人都能顺利完成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