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

■ 北京四中道元校区初一4班 郑翊言

  ■ 北京四中道元校区初一4班 郑翊言

  第一次见到这封家信是在两年前的清明。南方的4月天早已湿热,我坐在大树荫儿下,听着妈妈给我讲这封家信的故事。

  那封信在妈妈手机屏幕上的样子:微微泛黄的纸张,略有残破的边角,但只有几道折痕,被保存得很好。上面的名字是繁体字,十分娟秀有力。我不认得这些繁体字,只觉得这些字美得像幅书法作品。妈妈给我念了一遍,是一封很简短、很平常但又“文绉绉”的信。语句的表达还带着些“民国”气息,有很多像古文一样的连词。

  这封信想表达的东西很朴素——借助看到远房亲戚家兄弟妯娌几个吵架、打架一事来告诉外甥们要家庭和睦。但这封信打破了我觉得家信离我很遥远、很古老的偏见,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妈妈又给我讲了写这封信的人——我太姥姥的大哥的故事,他的人生被几封家信串联在一起,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第一封家信:“妈妈,我就像一只鸟儿,不知道要飞向何处……”太姥姥的大哥17岁时作为大学生应召入伍,新中国成立前被国民党抓去台湾,匆匆寄给家里一封信,30多年杳无音信。整个大家庭成员日日担心着他,常去庙中祈福,期盼着祖国统一,在台湾的他能够和家人联系上。

  第二封家信:“妈妈,祖国统一的那天,儿就能飞回您的怀抱……”这是在不知多少次的树叶泛黄后寄回来的照片和信,昭示着他的平安,全家都欣喜若狂。我甚至能想到大家传阅着一封信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把它夹进厚书里保存的场景。

  在得知太姥姥的大哥的消息后,大家迫切地想见到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后来,他能回来了,几乎每年都回来与家人相聚。没空回来时就寄几封家信慰问小辈们,不厌其烦地叮嘱要团结一心,有什么事,一起共渡难关。

  我现在才明白,家信中的团结和睦是真的被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实践着。每逢过年和寒暑假,我们一家二十几口人,表的亲的,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一起吃饭,一起上山扫墓,一起围炉煮茶。哪怕方言我听不懂,却依旧能感受到其乐融融的温暖。

  揣着家庭的温暖和妈妈讲的故事,“家”“国”和台湾,第一次让我有了把他们紧密联系起来的认识。“家”,拉近了我与“国”。

  “本是同根生,应该重亲情。纵然大误解,不可记胸怀。”这样朴素的家信,串起了血脉的亲情。

  点评

  这是一篇堪称“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小作者以一封跨越时空的家信为线索,以精巧的结构,细腻的语言,将三代人的情感联结展示给我们,不仅勾勒出家族精神的传承图谱,还将“家”与“国”,个体情感与国家统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小作者在文末写到的那样:“家”,拉近了我与“国”。当孩子从一封泛黄的家信中读懂“本是同根生”的深意,当家庭和睦与祖国统一在家族故事中自然衔接,文化认同便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指导教师:杨晓蓓)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 7本是同根生 ■ 北京四中道元校区初一4班 郑翊言2025-05-12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