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构建三位一体传承体系

家庭共学延续非遗文化绚丽华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贾娟

  “一岁两岁学步成长,三岁四岁就可以骑上飞奔,那就是十二生肖排位第七的矫健的骏马,长到三岁可以生产,产下的幼崽在草原上撒欢,那就是排在十二生肖第八位的温顺的羊……”

  舞台聚光灯亮起的刹那,73岁的裕固族奶奶白金花被儿孙环绕,三代同堂演绎的《十二生肖》古调在甘肃省张掖市“彩虹张掖·幸福人家”家庭才艺展示赛现场回荡。

  不久前,在张掖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文化盛会上,苍劲的声线与童真吟唱交织在一起,裕固族原生态民歌在代际传唱中焕发新生,彰显出妇联组织以家庭为支点撬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代代温情的血脉牵挂

  “我们裕固族有句俗语‘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们忘不了;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儿我们忘不了’。虽然传承的路很艰难,但多一个人知晓,就多一分走得更远的可能,我希望能把我会的四五十首裕固族民歌都传下去。”言语间,尽是白金花从“守艺”到“传艺”路上对非遗文化的坚持。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金花的口袋里常年装着录音笔,每次想起童年听过的片段便哼唱保存,她还把非遗传承化作家常:接羔时教生产歌,转场时练长调,欢聚时教祝酒歌……

  欣喜的是,在文旅、教育、妇联等部门的推动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构建起“家庭传习+校园教育+社区推广”的三位一体传承体系,依托“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亲子体验馆”“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将易学又深受欢迎的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引入课堂,让年轻一代了解、体验、感受非遗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家力量”的多元传承

  “这些都是我几十年来积攒的,‘旧’的东西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走进全国文明家庭柯璀玲的裕固族民俗博物馆,3000余件老物件静静述说着民族历史。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最高峰时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来自匈牙利、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民俗学者都慕名而来,在此进行学术交流。

  “刚开始,家里有反对的声音,但看到我的坚持,也都默默支持。如今,从丈夫、儿女到孙子,我们全家人都在做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柯璀玲感慨道。

  在妇联搭建的“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妥丽娜正指导“陪读妈妈”们制作新潮的裕固族生肖胸针。耳环、项链、披风、冰箱贴、摆件、裕固族生肖版绣花……展柜上,集非遗与时尚元素为一体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这位“85后”传承人围绕着“再创造”,有不少新奇的探索。

  “非遗要与现代生活相链接,不断地‘再创造’才能延续。”妥丽娜说。近年来,妥丽娜创新设计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的“尧尔娃娃”文创伴手礼。为帮助更多人,妥丽娜在肃南明花乡设立培训基地,目前已培训500余人次,一批技艺成熟的“陪读妈妈”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家,是文明长河的温暖港湾,是非遗传承的血脉根基。以血缘为纽带、亲情为载体的家庭传承方式,让裕固族非遗文化从个体坚守升华为家庭共学、全民共享,绽放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绚丽华光。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家庭共学延续非遗文化绚丽华光 2025-05-13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