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通实现全面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观察之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从北京市育英学校“桃子心里‘甜’”公众号为学生化解成长困惑,到中关村第三小学“三室一厅”打破传统教学空间壁垒,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特色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活力,到家校携手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青春恰似苗初长,共育方能绽芬芳。当家庭与学校牵起手,当立德铸魂融入日常,当劳动实践、体育锻炼与美育熏陶协同发力,教育便成了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如今,北京海淀区多所传统优质学校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茁壮成长,更推动家长教育理念实现转变。

  德育润心 护航拔节孕穗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刚上初中时,孩子回家后总是闷闷不乐,追问下我才知道,他因为小组作业分工问题和同学产生了矛盾。”育英学校初中部学生家长冯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孩子不知该如何解释,连续好几天很郁闷。

  冯女士想起学校推荐的“桃子心里‘甜’”公众号,便引导孩子尝试线上预约。接受心理辅导后,孩子脸上明显有了笑意,家人这才放下心来。

  育英学校的校风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2020年秋季学期,育英学校以此为灵感开办了学校心育公众号“桃子心里‘甜’”——希望同学们都像桃子一样,不仅看上去很美,心里更甜。进入公众号轻轻一点,从“桃桃进班”“桃桃回信”到“写给家长”,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可以获取心理知识和服务,还可以预约辅导。

  在家长需求基础上,育英学校还会提供“行为习惯培养细节”“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等主题的菜单式讲座。

  听了学校分享的“倾听四步法”,冯女士不再打断孩子的倾诉,而是专注倾听、给予共情回应。“原来家庭教育也是需要学习的,孩子现在越来越愿意和我分享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想。”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学校,育英学校坚持将每周一升旗仪式的主题定为“为了祖国好好学习”,引导学生自制校史连环画、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红色历史,深埋爱国种子。

  “在学生整个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担负着重要责任。”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赵佳表示,“多年办学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起着主导作用。”而如何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他认为,关键在于“要以学校的风清气正来影响家长、影响社会。”

  开放校园大门 联通家校之心

  在中关村第三小学,家庭式的“三室一厅”生活学习基地格外受大家欢迎。

  学校把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有三个教室大小,中间通过活动隔断进行隔开。教室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变形”。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学生共同使用,学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学习、交往和游戏,也可使用隔断进行小范围教学。

  中关村第三小学红山校区执行校长万霞表示,学校班组群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有了兄弟姐妹似的相处模式。

  “学校建成之初,开设了场馆课程,周边学校学生可以进校和我们的学生一起上课、合作完成任务,这是很好的交流机会和平台。”万霞提到。

  学校更加开放,不仅体现在校园内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更应延伸至家校共育的深度联结,以及与社区资源的有机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德育主任潘龙龙表示,过去有些家长曾提出疑问:“为什么学校组织这么多活动?孩子哪还有时间学习?”然而当家长走进校园,看到孩子在活动中展现出的蓬勃朝气与团结向上后,纷纷改变了看法。

  “我和孩子参加过不少家校举办的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迎新活动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四年级时参加的中秋活动。”育英学校五年级学生家长郭女士说,“我们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同看表演、做河灯,在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潘龙龙看来,家长到学校亲身体验老师如何在活动中育人,回家之后就越能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只有家校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达成一致,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携手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走进育英学校学生农场,阳光洒在田垄间,学生们手持水桶、铲子,专注地为板结的土壤松土。一排排绿油油的豆角苗在微风中舒展枝叶、生机勃勃。

  这里不仅是种植作物的场地,更是学生实践劳动的课堂。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在各学校绽放光彩。

  “孩子参与植物栽培大赛时,每天放学都迫不及待地去查看菜苗。”冯女士分享道,“当嫩芽破土而出,他兴奋地招呼全家一同见证。收获蔬菜后,孩子格外珍惜劳动成果,炒菜时都仔细控制用量。”

  为了让孩子们能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各个学校纷纷绞尽脑汁让孩子们动起来。

  人大附小将大运河路线融入跑步路线,边跑步边了解文化。通过“体育+文化”的浸润式教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今年六年级毕业研学时,我们在野鸭湖负重越野,6个班的学生全都坚持走了下来,还有好多学生表示没走够。”潘龙龙说。

  在育英学校智慧食堂App上,家校可以共同关注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和饮食情况,“我们这套系统不仅能让家长看到孩子每日在校运动时长以及消耗、摄取热量的情况,还能指导家长周末如何为孩子更好地搭配饮食。”育英学校课程研究院副院长张艳霞介绍。

  家长们的教育理念悄然发生转变。郭女士开始注重孩子的饮食健康与劳动实践,仿照学校营养餐搭配饮食,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提升自理能力与责任感。

  “过去,我总把孩子的考试分数当作衡量成长的唯一标准,现在,在学校多元育人理念影响下,我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成长维度。”去年寒假,冯女士全家去潮州旅行,孩子提前做好攻略,带大家打卡了不少景点,不仅锻炼了独立能力,更培养了责任意识。

  展望未来,育英学校郝晓青老师提出,建立“家校社”三方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无边界教育场域”,“我们正在试点‘家庭成长合伙人’模式——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和教师一起设计项目、评估成果。当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双向奔赴,‘五育’融合才能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五育”融通实现全面育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