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良棚乡探索“老幼共融”志愿服务新模式

彝乡巾帼在代际间传递民生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深入推进“敲门行动”,构建“巾帼暖夕阳·关爱伴成长”服务体系,180名党员干部群众以“一对一”“多对一”结对机制,走遍全乡103名独居失能老人、55名困境留守儿童家庭,建立起158份动态档案,开展关爱活动45场,让“一老一小”的民生温度化作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初夏骄阳似火,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的巾帼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叩响大寨一组独居老人李奶奶的院门。推开斑驳的木门,志愿者们笑盈盈举起手中的新鲜食材:“李奶奶,今晚咱们包您最爱吃的荠菜饺子!”

  这是富良棚乡妇联“敲门行动”的日常一瞥,更是“巾帼暖夕阳·关爱伴成长”服务体系温暖人心的生动注脚。

  一本写满温度的民生账本

  翻开乡妇联主席杨翊涵的工作日志,一组鲜活的数据跃入眼帘:180名党员干部群众以“一对一”“多对一”结对机制,走遍全乡103名独居失能老人、55名困境留守儿童家庭,建立起158份动态档案。

  这些档案里藏着的不仅是信息,更是牵挂——泛黄的纸页上,老人的基础病史旁标注着用药提醒,儿童的微心愿单上留存着“想要蓝色书包”的稚嫩笔迹。

  “张大爷,您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吧?下周三有家庭医生来复查,我帮您预约一下。”志愿者杨梅英在服务清单上仔细勾画。

  这样的“闭环服务”正是富良棚乡妇联的创新实践:通过“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效果回访”三级台账,让每一个诉求都能找到回声,让每一份牵挂都有处安放。

  一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

  在婀娜村的“银发课堂”里,65岁的柳桂仙正对着手机认真练习:“孙子你看,奶奶学会发语音、发红包啦!”乡妇联统筹7个村的“妇女之家”打造的“能量中转站”,既开设智慧助老课程,又组织健康义诊覆盖82名老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志愿反哺”机制——曾受帮扶的20余名老人自发组成“夕阳送暖队”,为行动不便的邻居送去热汤热饭、打扫家里卫生。

  “从前总觉着妇联是‘帮咱们’,如今咱们也能‘帮别人’。”送餐队发起人刘奶奶粗糙的手掌抚过保温桶,朴实的话语里透着自豪。这种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让志愿服务的温度在代际间持续传递。

  一幅幸福绵长的民生画卷

  清明时节的彝乡山坡上,20余名独居老人与留守儿童共同拾花踏青的身影,构成了最动人的春景。

  “我们把艾草捶进香囊,把笑声揉进糍粑。”社工迟琼说起特色活动如数家珍:非遗拓染体验、腊八粥分享会、养生艾灸课堂……这些精心设计的节庆活动,让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愈发丰盈。

  数据见证着暖心工程的厚度:全年开展关爱活动45场,在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基层治理中,“家园护卫队”的银发巾帼们正绽放别样风采。如今在富良棚乡,“一老一小”的民生温度已化作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见证着党群连心的深厚情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未来,富良棚乡妇联将继续深化“服务+赋能”双轮驱动模式,让“巾帼红”在青山绿水间铺展更温暖的画卷,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故事,在党群双向奔赴中书写新的篇章。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彝乡巾帼在代际间传递民生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