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 高培玲
“你看,我们12个调解员,绝大部分是旗政法口退休下来的老同志,他们中有旗政法委副书记、检察院副检察长、公安局副政委……2022年刚成立时,只是想着发挥余热,没想到干了两年多竟有了‘名气’,得到了旗委、政府领导的肯定、群众的信任,荣誉也收获了很多。现在活儿越来越多,我们也越干越起劲!”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政法老干警工作室”的牵头人常英自豪地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业务过硬赢口碑
今年63岁的常英退休前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政法委副书记,据他介绍,“政法老干警工作室”今年被评为巴彦淖尔市先进‘五老’工作室,他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先进个人。“要进入我们的调解室,门槛还很高呢,必须政治过硬、作风优良,那些受过处分的、有不良嗜好的,或者群众口碑不佳的,一律不予考虑。”
在乌拉特后旗巴音镇蓝天社区,专门有几间办公室分派给工作室使用,内部咨询室、会议室、档案室等一应俱全。蓝天社区书记刘鑫对这些政法老前辈的业务能力竖起大拇指,他说:“老同志们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能够快速地为有诉求的老百姓指出问题的关键,指导他们该找哪个部门、该走什么样的程序……他们还定期走访,摸清群众诉求,一对一受理调处,力求做到‘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越旗界’。我们社区对他们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
温情调解惠民生
2021年,旗公安局副政委杨虎城退休后主动加入到工作室,为两名东北工人成功追讨了28万元的工伤赔款,为一家兄弟姐妹解决了土地流转费分配问题。他说:“我们没有报酬,为了调查、调解,大家都是自己开车东奔西跑。但调解成功后,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脸,我们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检察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旗检察院副检察长左亚丽去年退休 。从忙碌的工作状态一下停下来,她有点不适应。她说:“在常英的邀请和号召下,我很快就把自己的个人办公用品搬到了工作室。我也想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大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我擅长的家庭、邻里纠纷调解。”
在调解室,记者看到了一对老年夫妇写来的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是服刑人员杨生(化名)的父母,因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每次探监困难重重。在旗‘政法老干警工作室’不厌其烦地沟通和奔波下,我们的儿子终于调到了巴彦淖尔监狱服刑。这不仅是距离上的拉近,更是心灵上的巨大慰藉。现在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去看望孩子,让他在改造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也让我们一家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在调解室,类似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
任丽东曾担任过旗人民法院民事庭、刑事庭、立案庭的负责人,如今在调解室为群众写诉状。“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们这支队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一位德才兼备的带头人,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
“银发调解”显优势
常勇是唯一一个“非政法口”调解员,退休前任旗民政局副局长。他说:“过去在民政局,我们是为困难群体服务,现在依然为他们办事,我心里很高兴!”常勇充分发挥了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经常为牧区群众提供引导服务。“有不少牧民来访时因不熟悉办事流程而迷茫,我都会主动陪同他们前往相关部门。这得益于我在学校、组织部、旗委办公室及乡镇的多年工作经历,可以精准对接群众诉求,这也是一个调解员的优势。”
从旗检察院批捕科负责人岗位退休的张有成,家和工作室就一墙之隔,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工作室,打水扫地、整理档案。“我过去在12309检察信访热线工作过,知道上访人员的不易和难处,到了这儿也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张有成感慨,志愿调解员不拿一分工资,但团队凝聚力特别强,除有外出调解任务,大家天天都来“上班”。
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乌拉特后旗“政法老干警调解工作室”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2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257人次,审核修订法律文书181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件。工作室创新构建的“五位一体”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机整合了信访代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服务和司法调解等职能,打造出社区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平台。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