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校协同 凝聚深化“双减”合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观察之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下午4时30分,中关村第三小学红山校区特色服务课程“和平之光”国防教育课堂上,家长正激情开讲。从海陆空军的武器装备到未来战场新军事的发展蓝图,从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到人民战争准备……国防精神在课后服务的潜移默化中,深植学生心中。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推进“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实现由单纯“量”的压缩到“质”的跃升,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凝聚家校社同心、同向、同行的合力。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访海淀区多所学校,实地了解学校在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家校携手推进“双减”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个性定制开辟作业减负优化“新途径”

  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是关键举措。

  近年来,校园中,作业“点单”已成为新常态。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六年级的英语“作业自助餐”模式成为学校推进分层作业的缩影。作业被分为“主食”“菜品”“甜点”三类,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主一配。

  “我们的目标是让作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不是负担的叠加。”育英学校小学教导主任肖悦表示,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育英学校建立起“任课教师—教研组—年级组—教导处”四级作业管理体系。教研组长带领老师设计、研讨分层作业,班主任汇总班级“作业统筹本”,以作业时长60分钟为界,实施作业熔断机制,及时调整作业量。

  作业减负不仅是量的减少,更有质的提升。育英学校还创新提出跨学科融合作业。比如以“春天的校园”为主题,语文观察日记、数学植物生长数据测量、科学植物标本制作的跨学科实践作业,不仅减少了重复劳动,更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们不喜欢写作业,我们就研究如何让作业可爱起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赵俊强介绍,“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学校菜地的面积、周长是多少?旗杆长度如何测量?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勤思善想、动手实践。

  “双减”政策实施之初,作业少可能导致成绩下滑等忧虑在家长间散播,课外“鸡娃”现象屡见不鲜。育英学校开展分级分类家长沙龙,针对不同年级家长出现的焦虑问题,进行提前调研、有效沟通,将传统“大锅饭”式的家长会转变为“自助餐”式精准指导。

  育英学校学生家长杨先生坦言:“从最初担忧作业减少影响孩子学习,到见证孩子自主规划能力提升,家校沟通让我认识到尊重成长规律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特色课后服务铺设成长赋能“快车道”

  为持续优化课后服务水平,使之成为课程教学有益补充,各学校不断创新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

  立体纸雕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桥牌课程,考验学生全局决策的能力;3D与无人机课程,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与好奇心……为更好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人大附小的课后服务项目如同精准“送餐”。

  “学校在原有社团的基础上,吸收‘五育’融合理念,设置学科拓展、兴趣探索、素质提升等三大类不同内容课程,开设体育日、科技日、艺术日等五大主题日。”赵俊强告诉记者,“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场景的需求。”

  “学校‘菜单式’自选课后服务也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人大附小小学年级主任徐博表示,课程自选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在学生与家长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兴趣,也为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综合能力提供参考。

  中关村三小课后服务则设置了“体育活动”“艺体课程”“综合课程”“劳动课程”“国防课程”“学业指导”和“学科延展”七大课程。值得注意的是,除劳动课程、学业指导、体育活动由班主任承担外,其他课程均由第三方团队和家长志愿者合作完成,家长从孩子教育成长的“外围者”变为“参与者”,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从家长参与“和平之光”国防课程讲述,到与学生共同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亲子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拉近。中关村三小红山校区执行校长万霞说:“我们邀请家长盛装出席孩子的童年,希望家长能更多看到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同行。在育英学校举办的校园开放日与亲子游园活动中,一位家长深切感受到:“和孩子一起在校园里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和传递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学校的用心,也学会了如何用‘陪伴’代替‘说教’。”

  家校互动搭建个人成长追踪“新坐标”

  作业和课后服务是“双减”工作的核心,而评价体系改革则是推动育人方式转变的关键。

  过去,家长深受“唯分数论”影响,将孩子成绩视为好坏的唯一标准。如今,从“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的观念与行动,正在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中转变。

  在育英学校的“学生成长服务平台”上,葛同学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素质成长数据都清晰可见。这张综合素质成长报告单上,学科成绩波动曲线、校园任职情况、选修课程与社团情况等都被一一记录。

  据育英学校课程研究院课程评价部主任赵爽介绍,为聚合各科课程育人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构建“育·英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体系”,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支柱,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开展评价。此外,该评价体系还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持续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与结果。

  “评价体系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挖掘如何遇见更好的未来。”赵爽表示,评价体系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增值评价,“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更多地发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体系落地,育英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协同互动。赵爽介绍,在设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将评价体系的实施办法形成小册子,向全校家长征求意见;在推行过程中,评价方案每学期初“上墙”,并由老师在家长会上解读,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告别单一的分数评价观念。

  育英学校家长姜先生表示,与孩子一起分析学期综合素质得分情况、共同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规划、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家庭的常态。

  “教育不是工业化的生产,而是农业化的培育。”肖悦表示,学校要做的不是替代家长,而是赋能家长;不是增加焦虑,而是传递信心,只有这样,家校之间才能建立起最坚实的教育同盟,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加强家校协同 凝聚深化“双减”合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2025-05-17 2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