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沉浸式,别样“红”

■ 莫兰

  ■ 莫兰

  今年端午假期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北京的徐女士打算带着12岁的儿子去山东临沂,来一场沉浸式的红色之旅。

  “冲啊!”“团长”一声令下,一群手持“大刀”“手枪”的“八路军”争先恐后地越过“封锁线”,冲进“县城”……今年五一假期,山东临沂沂南县“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火爆全网:单日超5000人“攻城”,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这个连续3年长盛不衰的“中国人的顶级cosplay”项目,再次点燃红色旅游如何玩出新意、如何吸粉年轻人的热烈探讨。

  “跟着团长打县城”自2023年五一推出以来,就“意外”爆火,尤其备受“玩着剧本杀长大”的年轻人群欢迎。数据印证,今年五一期间参与者中,“95后”占比67%,“00后”亲子家庭达23%。除了故事接地气、场景真实“复刻”、参与度高,以及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之外,它最核心的吸粉秘诀在于,依托当地丰厚的历史土壤,找到了红色精神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红色剧本杀”,从而精准击中“锚点”,唤起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简而言之,“历史IP+沉浸式剧本+游客参与(强剧情+低门槛参与)+社交裂变”,“跟着团长打县城”用“身临其境”的硝烟、炮火、冲锋号,让和平年代的年轻人读懂:“最潮的扮演不在漫展在战场,最燃的剧本不是推理是传承。”

  这一“公式”,恰恰直击传统红色旅游的“痛点”:游客与历史的割裂感。展板前的匆匆一瞥,旧址上短暂停留的脚步,纪念馆里沉默的注目礼,无不是一种“看客”和“过客”心态。而当你换上“他/她们”当年的装扮,重复“他/她们”的话语,揣摩“他/她们”的内心,第一视角代入“他/她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熊熊烽火瞬间扑面而来。等你艰难地穿过历史深处,眼睛、耳朵、鼻子里灌满尘埃与风雷,咂摸到的将是永恒精神的况味。

  可以说,“此刻,我就是你”的沉浸式体验,纳沧海桑田于白驹过隙,弥合了“90后”乃至Z世代与革命历史的百年时差,让“形而上”的“信仰”变得伸手可触。

  这也是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新密码、新业态。湖北荆门漳河景区开起了“乘船学党史”“机舱内学党史”实景;四川开辟了“春韵乐至·农耕野趣”等精品线路,将红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体验一并“打包”;“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构建“五感沉浸”教学体系,创作演出沉浸式实景剧《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创了“‘数字一大——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元宇宙服务矩阵”,涵盖了APP和小程序、VR沉浸式体验展及新媒体和元宇宙实验室等;福建马尾船政旧址上演的沉浸式体验剧《最忆船政》运用300多套独立机械设备,机械运动千余次,有50多种不同形式的折叠动作……

  当“数字画笔”“VR穿越”等科技意象打破传统叙事框架;当植入“盲盒”“剧本杀”等青年文化符号构建情感连接点;当“咖啡香”“街舞”等生活化场景消解历史距离感;当“双向奔赴”“立体教科书”突出参与式教育价值——一场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已在春风化雨间悄然完成。

  只有过时的观念,没有过时的信仰。即便直播取代了烽火传讯,精神灯塔也会亘古长明。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凭借科技赋能和创新智慧,未来的红色旅游,将别样火“红”;红色基因的传承,亦将代代长“红”。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8红色旅游:沉浸式,别样“红” ■ 莫兰2025-05-21 2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