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跑”雅安名山站活动现场。

▲ 参赛选手奔跑在万亩茶园绿道。图片均为主办方提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初夏的川蜀大地细雨将歇,四川省雅安市万亩茶园早已沸腾。
近日,大地流彩·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以下简称“村跑”)雅安名山站活动举行。随着发令枪响,3000名身着“丰收黄”“农耕绿”运动服的跑者如潮水般涌入赛道,在漫山翠绿间绘就一幅流动的画卷。
小“村跑”有大能量
从“村BA”到“村超”,从“村歌”到“村舞”,近年来,一系列“村”字头文体旅活动的火爆,展现出一幅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乡村振兴图景。
相较于在城市举办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充满“土味儿”的“村跑”将赛道与村中生态景色融合在一起,唤醒了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
“以前在不同的城市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比赛,这次在茶园里跑‘半马’,感觉很不一样。”来自四川成都的参赛选手何金凤第一次参加“村跑”,景色优美的赛道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雅安的比赛氛围特别好,风景特别漂亮,跑步的时候我看到一些阿姨在旁边采茶,非常有特色。”这次比赛,何金凤获得了和美乡村女子组冠军。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吸引‘村跑’赛事落户雅安市名山区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山水、茶园间蜿蜒150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则为赛事举办提供了绝佳的场地基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参与门槛低、办赛投入少,与“村BA”“村超”相比,“村跑”凭借其小而美的特点,吸引了更广泛的群众参与。
“本站赛事设置了乡村跑(21公里)和健康跑(6公里)两个项目。赛事启动报名后,24小时内所有参赛名额一抢而空,其中健康跑名额更是在开抢后3小时内告罄。”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据统计,此次“村跑”雅安名山站活动共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3000多名选手参加,其中农民群体占比达39%,半数选手来自雅安市外。
“一觉醒来,家门口涌来上万人,比过年还热闹!”当地村民笑谈。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乐在跑中。“村跑”结束后,不少参赛选手通过社交平台纷纷点赞:“跑道周边的景色非常好,村民们非常热情,跑起来非常舒服。”“奖品两只手拎不完,还得用背篓装。赛道上有很多个补给点,物品很丰富,组委会把每个细节都想得很周到、很贴心,真是不枉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跑道边的茶海瑜伽打卡点,比赛氛围特别好,下次还想来。”
由此可见,乡村群众性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够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发展基础,是否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并找准需求、做到因势利导。
活动接地气,赛事聚人气。逛“村集”、看“村晚”、游“村景”、品“村宴”、住“村居”……一场独具乡土味道、留住乡愁记忆的赛事盛宴就此串珠成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蓄势赋能。
是“乐子”也是“路子”
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行”逐渐成为不少体育爱好者的“心头好”,体育与旅游“牵手”,直接带动了赛事举办地周边的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景,催生出火热的体育旅游经济。
跑道上,参与者能够沉浸式感受清新宜人的田野风光、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沿途村民接地气的加油欢呼。跑道外,农特产品大集、农遗非遗展览等配套活动丰富多彩,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热闹场景让参赛者心生流连。
“村跑”雅安名山站活动举办之前,恰逢“五一”小长假,赛道途经点之一的雅安市中峰镇三江村游客接待量“翻了好多倍”,三江村党总支书记秦秋萍介绍,初步统计可实现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这与“村跑”活动有直接关系。
参赛选手杨先生两天前就和家人一起从重庆出发,抵达雅安。开跑前,他们游览了蒙顶山、月亮湖、牛碾坪等景区。“以前只知道雅安的茶有名气,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我们在‘村集’上买了藏茶、腊肉还有鱼子酱,准备带回去送给朋友。”
“村跑”虽小,但“村跑+”的效益可不小。据统计,此次为期三天的“村跑”雅安名山站活动累计吸引外地游客超过459万人次,雅安市名山区酒店入住率达80%以上,部分靠近赛道和景区的酒店更是一房难求。
“门道”不止于此。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曲甜看来,“村跑”等乡村体育赛事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作用。
“借着赛事契机,有的村落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原本斑驳的农舍墙面被画上各种彩绘,吸引了不少参赛者驻足拍照;有的村落整合项目资金实施道路提升工程,让因‘村跑’而焕新的道路,串联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在带领学生团队进行“村跑”调研的曲甜说。
“‘村跑’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张展示我们乡村活力的金名片。”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党委书记程倩倩说,“活动筹备期间,我们整治了赛道沿线的环境卫生,增设了一些旅游设施。曾经的杂物堆放点,现在都已变成小花园、小菜园,乡村的颜值和村民的幸福感在逐步提升。”
在绿水青山间,在阡陌村道上,酣畅淋漓地跑上一次马拉松,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热闹不是最终目的,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成功“出圈”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热度有了,如何紧抓这股势头,将活动流量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增量,才是各地需要认真作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