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快感 经典阅读败给三分钟解说

“刷屏”时代,谁“偷”走了我们的文化体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

  去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

  规模10.91亿

  总体数据 

  2024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 市场规模12226.49亿元(同比增长6.1%)

  ● 从业企业75.70万家(历史新高)小微企业占比95.9%● 全年上线剧、综、影、纪、动、微4363部(同比增长16.22%)

  ● 短视频账号规模16.2亿

  细分领域表现 

  短视频● 应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仍居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 用户规模10.40亿(使用率93.8%)

  ● 据主要平台数据综合统计

  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突破1.3亿条

  网络直播● 凭借“即时在场感”打破空间限制

  用户规模8.33亿(占网民总数的75.2%)

  ● 店播职业主播规模3880万(同比增长1.5倍)

  制图:张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仔细看,这个女人叫小美……”

  “一口气带你看完2024年评分最高的悬疑韩剧……”

  “我重生了,重生在末日来临前的那个夜晚……”

  ……

  晚上9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张彦一回到家便“瘫倒”在沙发上,手指机械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短视频里夸张的笑声和洗脑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

  不知不觉间,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放下手机,张彦盯着天花板陷入了沉思:本来只打算刷一会儿短视频,怎么刷着刷着就到了半夜?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连看完一部电影的耐心都没有了,刷短视频成了下班后的“续命”首选?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亿人,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

  数据的背后是在短视频的洪流之下,人们的文化体力,即工作之余阅读严肃书籍、进修学习、看电影、看艺术展等泛文化休闲活动储存的精力日渐耗尽。

  当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快感,当经典阅读败给三分钟解说,我们不禁发出疑问——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文化体力?

  深度思考逐渐衰退

  张彦的夜晚并非孤例,无数年轻人也像她一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轨迹:想在通勤时读一本书,却不自觉地被短视频吞没;收藏了很多“提升美育”“必读书单”的视频,最后却只是被扔在收藏夹里“吃灰”……

  张彦坦言:“上学的时候自己还会跑到图书馆里沉浸式阅读,当时对《明朝那些事儿》痴迷到晚上睡觉前都不愿把书放下,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瘫着刷屏”的常态,让深度文化参与沦为“知道该做却做不到”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姜申表示:“短视频爆火的背后是流量资本重构的‘即时反馈机制’,而短视频的二次创作洪流(二创文化)正在消解经典文本的阐释纵深,使文化传承从代际对话退化为即时消费。当文化消费被异化为神经刺激的即时兑换,深度思考所需的延迟满足能力必然退化。”

  如果说以上现象只是文化体力衰退的“表面症状”,那么语言系统的退化则暴露了更深层次的危机。去年,一项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35.7%的受访青年感觉表达能力原地踏步,仅11.0%的受访青年认为表达能力有提高。

  “平时和朋友网上聊天习惯了用表情包和网络‘热梗’交流,以便更快地拉近彼此的距离。等到了线下大家都面对面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00后”大学生陈翊然就曾在一次线下聚会中陷入表达困境,当和朋友聊起自己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时,她发现自己只会说“绝绝子”“不看后悔”,就连解释起电影剧情来都说得磕磕绊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深度阅读、深入创作方面出现困难的情况在增加。乔志宏认为,短视频的爆火及AI工具的即得性,让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大量文献,而正是因为缺少文献阅读、文章无法形成系统架构,教师们指导起来也变得越来越无从下手。“不仅如此,短视频还进一步加剧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个体倾向于得到快速满足。这种‘结果导向’容易削弱学生对过程性价值的认可,如此一来,深度阅读与创作就会因其‘慢、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期内无法带来显性回报’等原因变得‘不划算’。”

  沉迷“电子榨菜”无法自拔

  多位专家表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涌入导致了认知过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短视频当作自己所处高压环境下的“电子榨菜”,沉浸在即时快感制造出的“泡沫”之中。

  “现在的人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快速的任务切换、社交压力与身份焦虑,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浅加工’‘快处理’的心理状态,尤其大部分工作都隐含了高强度的情绪劳动,进一步加剧了心理疲惫。短视频凭借即时满足的特性和低参与门槛,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寻求情绪修复的重要方式。”乔志宏说。

  最近沉迷于微短剧的媒体从业者刘舒,本想通过微短剧学习拍摄手法,没想到“一刷就停不下来了”。“虽然微短剧剧情俗套,充斥着各种霸总、重生剧情,但刷起来很‘上头’,动不动就能看两三个小时,觉都不想睡。”

  然而,刚从学习和工作的高压环境中解脱出来,试图通过短视频解压的人们,殊不知又掉进了另一个“陷阱”。结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版“心理健康蓝皮书”来看,青少年、大学生和成年职业人群每天平均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分别是94.2分钟、179.9分钟和137.4分钟,超两成青少年、超三成左右大学生和逾四成成年人因长时间使用短视频对睡眠或学习工作精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林悦便是深受短视频影响的典型例子,起初她只是想通过刷宠物视频缓解工作压力,渐渐地算法将内容推荐导向于“解压ASMR”“打工人深夜emo”等相关内容,在好奇和共鸣的驱动下,她的单日短视频App使用时长从一开始的半小时骤升至4小时,入睡时间也从11点延后到凌晨一两点,由此导致的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让她苦不堪言。

  短视频洪流之下隐含的大数据“个性化”算法与大脑多巴胺“陷阱”的互动,是人们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的重要原因。“短视频‘高奖赏+低成本’的设计,让人们每滑一次就会有一次新鲜刺激,人越疲惫就会越渴望这种轻松的奖赏循环。长此以往,只要接触到短视频就会引发强烈的多巴胺释放,从而驱使人们沉迷其中。”乔志宏说。

  培养文化仪式感,重塑文化体力

  在北京某夜校的书法课上,学员王楠脱离字帖,第一次用毛笔一笔一画写字时,她突然就理解了“深度体验”的含义:“学书法需要专注力,这种沉浸式学习的感觉是刷手机所给不了的。”

  此前,因考虑到自己写的字“拿不出手”,加上注意力不集中,于是王楠便报名了书法课夜校。“虽然一周只有两节课,但每次上课都让我感受到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感,恍惚间像回到了高中时期,满脑子都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初入职场的张柯身上,他在第一次汇报工作时,面对领导对自己工作内容的提问,大脑几乎一片空白。“即使在此前已经做了很久的准备,但发言时脑子里只有零星几个关键词,很难把它们流畅衔接起来,甚至一度‘卡壳’。”

  痛定思痛,当天回家张柯就网购了一个定时锁,每天至少把手机锁进去两个小时,逼自己戒掉手机的同时,也让自己沉下心来专心阅读,并且给自己定下了每个月至少读完3本书和800字读书笔记的目标,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体力。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电子榨菜”盛行的当下,要想提升文化体力,还要克服追求即时满足的文化消费习惯,从根本上重塑消费心态。

  “文化体力的核心是处理复杂性内容的兼容能力,可以通过培养非功利性文化仪式,像手抄经典或者写电影观后感等来对抗‘思维板结’。”姜申指出,“重建文化体力不一定需要戒手机,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主动搜索严肃文学类视频,反过来利用算法机制,让算法记住你也有严肃需求。”此外,姜申还建议与朋友一起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听一场音乐会,共读一本书并分享读后感等,把文化消费从独自苦修变成“组团打怪”,以此对抗碎片化与孤独感,重塑文化体力。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刷屏”时代,谁“偷”走了我们的文化体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2025-05-23 2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