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宣讲到矛盾调解、从暖心帮扶到法治护航,巾帼志愿者:

书写基层治理暖心篇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息县爱心妈妈志愿者为彭店乡柳围孜村留守儿童佩戴亲手织的围巾。

    息县巾帼志愿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妇联创新构建“1+3+N”志愿服务体系,以县级巾帼志愿服务总队为枢纽,聚焦困境妇女、儿童、老人三大群体,打造N支专业服务分队,通过“妇联执委+志愿者”双轨管理机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县23个乡镇(街道)的360余个村(社区),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网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大别山北麓的河南息县大地活跃着一支红色队伍:她们是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空巢老人的“贴心闺女”、家庭纠纷的“解语花”……

  这支由627名巾帼志愿者组成的“淮上暖阳”服务队,以党建为引领,用柔肩担起道义,用温情传递大爱,4万余小时的服务时长、6万多人次的受益群体,让基层社会治理绽放出人文关怀的芬芳。

  精准施策,多元服务温暖民心

  “谢谢阿姨送的新书包!”在彭店乡柳围孜村“圆梦微心愿”认领现场,留守儿童小雨接过礼物时的笑脸,成为“织爱行动”最生动的注脚。

  息县妇联获悉村小44名留守儿童的现状后,服务队迅速发起爱心募捐,购置毛线物资及学习用品,29名志愿者主动请缨认领编织任务,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拿起手中的棒针,用一双双巧手,将温暖与关爱编织进一件件精美的围巾里,仅用7天时间将44条“爱心牌”围巾全部完成,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暖心魔法围巾”。

  据了解,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息县妇联设计实施“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织爱行动”围巾捐赠、“巾帼敬老”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累计为1800余名困境儿童编织爱心织品2600余件,为4200余户家庭提供精准服务。

  在龙湖街道独居老人张大爷家,每周二的敲门声已成暖心约定。志愿者定期上门量血压、理家务、唠家常,在志愿者长期帮助下,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逢人便说这些志愿者就像他的儿女一样亲。

  在走访过程中,有群众反馈希望增加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服务队便调整服务内容,组织了老年戏曲表演、小品展演等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文艺宣讲分队创新编排三句半《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快板《乡村振兴谱新篇》等原创节目,在濮公山“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中开展巡演20余场,让理论宣讲“沾泥土”“带露珠”。

  据悉,2024年息县妇联创新实施“家风润淮上”工程,将家庭教育指导融入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家庭”巡讲团开展家风讲座43场,惠及3100余个家庭。家教与心理健康服务分队依托12个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开展“爱的链接”心理健康讲座等主题活动121场次,惠及群众近万人次。

  法治护航,多元共治化解矛盾

  “现在开庭!”在陈棚乡张塘村的“模拟法庭”上,志愿者们通过情景再现家暴案件审理全过程,200余名村民在沉浸式普法中增强了维权意识。

  “三八”维权周期间,20支普法小分队以法治快板、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巡讲139场,发放宣传手册1.2万份。息县妇联打造“线上云课堂+线下流动站”普法矩阵,发布普法视频142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39场,培育基层法治带头人1200余名,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律师志愿者吴玉娇见证变化,感慨道:“妇女群众从‘不敢说’到主动咨询,法治意识显著增强。”

  “多亏了家事帮服务团!”临河乡张寨村村民王某与张某的农药纠纷,在心理咨询师、家事法官、乡贤调解员的联合调解下圆满化解。

  这支由公安、司法、网格员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创新“背靠背调解+跟踪回访”机制,全年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285起,调解成功率99.2%,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此外,“全国五好家庭”宗灵16年公益路照亮300余名学子求学梦,“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吴霞创办企业带动百名留守妇女就业……这些“身边榜样”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全县涌现35名“最美巾帼志愿者”,其中11人进入村(社区)妇联执委队伍,形成“服务—成长—引领”的良性循环。

  目前,“淮上暖阳”服务队正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媒体”模式,通过短视频记录暖心瞬间,吸引更多不同专业背景女性加入;联合社工组织建立分级培训体系,推动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转型。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巷,那抹跃动的巾帼志愿红,正成为息县基层治理中最温暖的底色。

中国妇女报基层中国 8书写基层治理暖心篇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2025-05-23 2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