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来接班。”近日,在新疆妇联“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好家风故事分享会现场,主持人讲述了布茹玛汗·毛勒朵“一家四代人接力护边”的佳话。
十万“中国石” 赤诚中国心
1946年出生的布茹玛汗,19岁便跟随丈夫托依齐别克·阿马提库力开始巡边护边生活,成为新疆首批女性义务护边员之一,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山口守护边境线长达半个多世纪,刻下10万多块“中国石”,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2019年,布茹玛汗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五个子女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的马鞍就是移动课堂。布茹玛汗独创“三块石头教学法”:老大负责数边境线界碑数量,老二记录天气变化,老三收集可疑脚印的石膏模型。每逢暴雪封山,毡房火塘便成了“边防讲堂”——她用烧黑的木炭在羊皮上画简易地图,教孩子们辨认边境线上的鹰嘴崖、狼牙沟等战略要地。
1987年深秋,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边境。布茹玛汗带着16岁的大儿子麦尔干在零下40℃的暴风雪中搜寻失踪战士,母子俩用体温化开冻硬的馕饼喂给濒死的士兵。当救援队赶到时,她因严重冻伤失去三根脚趾,手上还死死攥着从界碑上拓下的湿布:“这块布比命金贵,上面拓着国土的模样。”这场生死考验成了家族成人礼——次年春天,麦尔干在刻有“中国”字样的界碑前接过母亲的枣木手杖,正式成为第二代护边员。
四代接力 不改初心
布茹玛汗的五个子女如同五颗钢钉楔入边境线:长女帕提古丽发明“炊烟定位法”,每天正午在固定山头燃起狼烟为巡逻队指引方向;次子别克拜克创造“石头密码”,用497块特殊摆放的岩石构建起边境预警系统;三女儿阿依努尔更在丈夫牺牲后,背着婴儿继续巡边。
第三代孩子的童年浸润着戍边文化:识字卡片印着界碑图案,积木是边境线采集的玄武岩,就连哄睡的摇篮曲都改编自《边防兵进行曲》。布茹玛汗制定了特殊家规:孙辈满6岁需完成“三个一”考核——拓印一块界碑、独立巡线三公里、讲述一个戍边故事。长孙阿依达尔曾在作文中写道:“奶奶说界碑是站着的国土,我要做行走的界碑。”
“00后”的阿依达尔是家族首个大学生护边员。他开发出了电子巡边系统,却坚持每月陪奶奶徒步核查界碑。2022年冬,他在暴风雪中用身体护住界碑的视频获赞百万,网友发现他使用的铁錾正是奶奶1964年用的那支。
2023年高考季,18岁的迪娜拉在志愿表上清一色填报的是边防相关专业。这个能说四国语言的姑娘,手机里存着边境线每一块界碑的微距照片。“奶奶的界碑在山上,我的界碑在代码里。”她开发的“智能界碑监测系统”已覆盖60公里边境线。
家族第四代的早教令人动容:3岁的米尔扎提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家族守护的24公里边境线;5岁的阿依莎能用彩色石子摆出中国版图;就连襁褓中的婴儿,脚腕都系着刻有“守”字的银铃铛。
示范引领 从一户到万家
在布茹玛汗家族示范下,乌恰县吉根乡涌现出82个“家庭护边站”。这些“移动哨所”形成了独特文化:新人结婚要共拓界碑作为爱情信物,牧民转场时会自发组成临时巡边队,甚至孩童的游戏都变成“边境保卫战”。
家族故事通过“云端界碑”计划产生了很大影响:护边员借鉴“石头密码”改进预警系统;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专程来学习“家庭护边模式”。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边防论坛上,阿依达尔展示的家族戍边影像令多国代表落泪。“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地理边界,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他在演讲中说道。
如今,布茹玛汗家族守护的边境线上,24块官方界碑旁悄然立起37块“家庭界石”——每块刻着三代护边员的姓名和守护年限。地质学家说这些安山岩将在千年风霜中留存,但牧民们相信真正不朽的,是岩缝里渗进的汗水、风雪中传承的誓言,以及那些被高原星光吻过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