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巧手”她力量 释放非遗新活力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直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彝族阿妈踩着音乐节奏登上T台,AI生成的宋代彩灯在《清明上河图》光影中流转……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在深圳正式开幕。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纷纷亮相,并受到了观众的青睐。

  从传统精致的“老手艺”,到借助现代科技创新表达的“新传承”,古老技艺在文博会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非遗文化的弘扬背后,女性的身影无处不在,她们撑起了非遗传承的“半边天”。

  非遗传承打开助就业增收新局面

  在“天才妈妈”布糊画梦想工坊带头人、布糊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海艳的展台上,色彩绚丽的布糊画胸针吸引不少观众驻足问询。这些既有工笔写意的细腻也有浮雕立体效果的精美胸针,出自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妇女之手。

  “布糊画工艺复杂,需要从业者细心耐心。而我们丰宁县许多农村妇女都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刘海艳说,“在‘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支持和当地妇联牵线搭桥下,我们主动为当地妇女进行技能培训。这既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岗位,也缓解了我们的用工难题。”

  同样实现多方“共赢”的还有“美丽工坊”残疾女性非遗手工坊项目。“在当地妇联、残联的指导下,我们专门为残疾人开设了免费的非遗技能培训班。工坊也免费提供制作材料,学员在家就可以就业增收。”鹅城巧娘“美丽工坊”主理人焦艳红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广东麦秆画、山东鲁绣……文博会“美丽工坊”展区内汇集了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家“美丽工坊”机构参展。在现场,还有不少残障主理人亲自为产品宣传推广。

  据了解,“美丽工坊”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带动残障女性灵活居家就业超1.24万人、机构就业3359人。

  非遗如何注入市场“活水”

  在文博会上,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非遗产品成了“流量爆款”。

  贵州展馆内音乐声响起,身着色彩斑斓、绣工精美彝族服饰的彝族阿妈一出场就惊艳了全场观众。这是来自贵州盘州的“乌蒙村秀”表演,模特们身着的服装巧妙融合了彝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理念,让民族文化“潮”起来,走入大众视野。

  亲身感受着文博会“爆棚”的人气,刘海艳更加体会到非遗“走出去”的重要性。“被人看到、走向更大的舞台是对每名从业者的正向激励。”刘海艳说。

  “去年文博会展售期间,我们现场交易额突破百万元,线下合作意向订单超300万元。”“美丽工坊”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品牌化、集成化发展,可以让更多非遗走入大众视野,“未来我们计划与专业院校合作,让非遗产品的设计更接地气,打开大众消费市场,带动更多人就业。”

  赛博非遗释放文化新活力

  出生于“Z世代”的年轻人们,运用技术结合非遗进行创作,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

  在南方科技大学展区,一组名为《绘灯夜游》的学生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观众在平板电脑上绘制心目中的灯笼轮廓,系统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即可实时生成具有宋代彩灯风格的虚拟灯笼。随后,观众通过红外激光提杆将灯笼“提起”,展厅中央以AI生成的动态影像重现千年前的灯市风华。

  “汴京彩灯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重要代表,我们这个项目将数字交互技术与宋代美学相结合,希望能更好地传播彩灯文化。”课题设计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23级研究生范玉湘介绍道,她希望,未来这个课题能够有文旅方向的应用。

  深圳大学的“敦煌艺术创新转化”项目、深圳技术大学的非遗丝巾项目……各大高校的文化作品竞相亮相,展示了高校师生独特创意与非遗文化传承思考。

  “我们就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做了非常多研究努力,希望未来能与外部机构企业进一步合作,实现研究与市场共赢。”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师薛冬梅说。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凝聚“巧手”她力量 释放非遗新活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2025-05-26 2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