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枫林渡》绘制插图也唤起了我自己的回忆,沉浸在这样一个精巧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中,感觉非常幸运。我想,能从书中遇见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这是曹先生给读者的馈赠。”
——《枫林渡》插图作者斯科特·普拉姆毕
■ 陈若葵
小读者,你们对曹文轩的作品肯定不陌生,相信你们一定读过他的《草房子》《细米》,还有其他多部儿童题材的小说吧。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与你们年龄相仿的天真活泼的孩童,总能让你们手不释卷吧?可你们知道他写的第一部而不是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吗?猜对了,它名叫《枫林渡》,跟你们以往读过的他的小说不同,是一个悲悯又温暖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吧。
阅读加油站
《枫林渡》是曹文轩于1981年完成初稿的一部小说,一度被作者遗忘而尘封在一个破旧的纸袋中,2014年他偶然发现了这部初稿,几经修改,最近,《枫林渡》(插图版)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这部以中国近五十年前的社会为背景而创作的儿童小说,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作者早期创作稍显稚嫩的印痕。
曹文轩的名字在儿童文学界是响当当的,主要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铁皮狗》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奖项60多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7年1月,获得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他既是作家,也是学者,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还作为主编之一,参与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
《枫林渡》中的插图很中国,也很有时代感,可它们出自加拿大著名插画家、设计师斯科特·普拉姆毕之手。他来过中国,去过不少地方,他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工作室就在中国城旁边,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斯科特·普拉姆毕是一位认真、严谨的画家,为了画好书中的八张图,他提出的绘图点几乎有三倍,最终按人物、环境、氛围和情节节奏选定了八张。画的过程中不抱成见和偏见,他的画与书中的文字完美契合,很好地展现了书中的特点与矛盾冲突,在画中我们看不到“西方人想象的中国”的痕迹。
斯科特·普拉姆毕曾为多部儿童及青少年图书绘制插图,经验丰富,画风精致唯美,细节描绘生动。作品获得过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的很多奖项,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家年册。
它告诉我们
《枫林渡》讲述了11岁女孩蓝蓝所经历的少年时光,一个温暖又伤痛的儿童成长故事——
1966年,蓝蓝外婆家被抄,外公死在被关押的山沟里,爸爸在伐木时被大树砸倒,妈妈被遣送边境,不足一岁的蓝蓝被奶奶接到水乡——枫林渡,把她保护起来。在最困难的时期,奶奶硬是忍饥挨饿养活了蓝蓝,这是一位大爱无疆的老人。
枫林渡的生活贫困、清苦,但那里却是向往自由的孩子们的乐园——枫林渡仿若世外桃源,孩子们纵情田野,尽情高歌。高远的天空下,两三只小小的云雀,在雪白柔软的云朵里一蹿一蹿地飞翔着,纯净明亮。那里有蓝蓝自由、无拘无束的童年,有她崇拜、能干的稻虎哥,还有许多跟在她屁股后面无忧无虑的小伙伴。
10年后,与奶奶相依为命的蓝蓝和奶奶一起被妈妈接回城里,住进了外婆家的市长小院,和素未谋面的妈妈、弟弟、外婆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无比优越,可是,巨大的城乡差异、社会差异和陌生的周遭无一不让蓝蓝心生怯意,她并不适应,还是留恋那充满欢声笑语、带着乡村清新气息的枫林渡。好在,身为市长的外婆非常慈爱,也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善待、尊重奶奶,妈妈对她也还好。蓝蓝结识了大杂院里的伙伴,开始有了笑意,人也开朗起来。她努力适应这个新环境。
可惜,好景不长,蓝蓝的弟弟童童颇有优越感,耍弄同伴的乌龟,嘲笑小伙伴的父亲,对奶奶颐指气使,姐弟俩吵架不断,而妈妈却默许童童的行为;同时,妈妈也不接纳大杂院里的孩子们与蓝蓝交往,带她去动物园却丢下稻虎哥,为她庆祝生日又丢下奶奶,这些,都让蓝蓝感到内心压抑,与妈妈的心越来越远。母女间、祖孙间、姐弟间误会和矛盾重重。
最终,奶奶悄悄地走了,蓝蓝的宝贝猫“短尾巴”死了,蓝蓝也越来越怀念枫林渡云雀的叫声、枫河的景色、同小伙伴一起爬大树掏鹌鹑蛋、与稻虎哥在夜晚划船去看马戏,以及和奶奶十年相依为命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留下了字条,义无反顾重返枫林渡,留下幡然醒悟的妈妈和心痛不已的外婆……
在小说中,小读者能看到对立的人物形象:有纯粹的孩子如蓝蓝、稻虎哥、毛毛和大杂院的小伙伴们,也有早熟的“小大人”如牛气的童童、娇气的晶晶;有勤劳、宽厚、隐忍的奶奶和有水平、重情义、讲原则的外婆;也有虚荣、矛盾的妈妈和势利、浅薄的罗阿姨。整部小说篇幅紧凑,情节紧张,矛盾冲突交替上升,同时,时不时穿插蓝蓝对自由美好童年的回忆,张弛有度,增强了阅读的快感。
边读边想
小说的定位为7~14岁,但它非常适合亲子阅读。这部作者四十多年前创作的作品中所触及的家庭教育内容,我们今天读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隔膜感。
因为父亲去世,蓝蓝和童童接受的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经历,妈妈对儿女都很溺爱,她想把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给孩子,却无视儿女的需求。她不顾蓝蓝的兴趣让她学钢琴;放弃家门口的平民小学让她上贵族学校;不让女儿跟大杂院的朋友玩;为女儿大办生日宴席却支走女儿最爱的奶奶。妈妈对童童也疏于管教,以至于他一度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这些无不击中当下一些家长的痛点,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