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唐代称之为“柏海”,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枢纽地带。近期,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意义十分重大。
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内容大意为:在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石刻文字特征都是秦代刻石以及简牍文字的典型特征。
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但它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谜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认为,黄河源石刻的发现地点位于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山脉,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山脉及其周邻区域,它无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唐代刘元鼎以及清康熙年间勘定河源时对于昆仑山地望的推定,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标特征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