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刘斌 耿兴敏 杨蔚然
“无人驾驶公交车在路上平稳行驶、机器人熟练地烹饪食材、商业航天卫星整星研制快速发展……”从自动驾驶到人工智能,从商业航天到生物医药,首都北京正在以更智慧、更科技、更便捷的未来之姿向世人展现新时代风貌。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在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以持续迸发的强大创新活力,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AI开启智慧变革
想拥有一个“稳行高效”的AI公交车司机吗?在驭势科技,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平稳行驶在路上,方向盘徐徐转动,车内显示屏正显示着实时路况……
据介绍,这辆车采用了8颗激光雷达,其中有4颗补盲雷达,有4颗为探测距离到200米的远距雷达,可以实现360度无盲区覆盖。驭势科技自动驾驶巴士产品总监林伟表示,无人驾驶车目前可应用于在机场航站楼之间接驳旅客。
真正的自动驾驶在于每一个细节的“无人”,驭势科技董事长兼CEO吴甘沙说,“我们实现了车辆准确停到充电桩,用充电臂自动找到充电口的全流程无人化。”驭势科技深耕“全场景、真无人、全天候”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京港科技合作典范,硬科技出海标杆”。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处处长韩健介绍,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请问您需要什么?”“我要汉堡和饮料套餐。”在智源研究院,三款不同的机器人正在对人类的指令做分析和拆解,通过协作分工服务客户。
在2025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北京智源大会上,继“悟道”系列大模型之后,智源研究院推出“悟界”系列大模型,“悟界”系列大模型承载的是智源对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迈向物理世界的技术趋势的判断,其可以支持不同机器人对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行拆解、逻辑推理和规划决策,再分配给不同的小脑模型执行。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说,智源研究院初步探索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青年人才挑大梁,开放生态育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助力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
打造科研创新高地
走进银河航天,一个与印象中截然不同的卫星模型引人注目,它的“翅膀”薄如蝉翼,可以在太空中徐徐展开……
“这种‘柔性的翅膀’非常薄,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它可以像古代的‘奏折’一样折叠,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翅膀’拉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能,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介绍。
2023年,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作为新势力造星的领军企业,银河航天已建设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形成百颗卫星的低成本批产能力,可全面满足卫星宽带通信、光学遥感等不同领域的需求。
目前,银河航天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的研发,并正在加速后续手机直连卫星的研制。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畅表示,“未来,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手机直连卫星,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卫星带来的互联网普惠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科技不仅能让人在九天之上探索星空,更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脑机接口是当前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领域,作为人机交互技术的变革,应用潜力巨大,这一技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提前谋划,依托优越的跨学科科研与临床资源生态,启动“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成立芯智达公司,成功推出“北脑一号”和“北脑二号”两套智能脑机系统,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表示,“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百通道以上,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的半侵入式脑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因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创伤或疾病导致的运动或言语障碍患者,实现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替代和康复。
人才培育夯实根基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这里将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科技的竞争与合作。
作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怀柔科学城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布局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
为了更好地“聚人气、聚科研气”,打造科学家“一生之城”,怀柔科学城还加速布局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目前,“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这里已集聚诺奖级科学家19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名、两院院士78名、外籍人才671名,科研人员达到2.5万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现。”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交流合作与人才工作处处长王建欣介绍。
与此同时,另一批创新力量正在融合中孕育成长。
走进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有了突破性实践,这里致力于创新探索培育“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才,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插上AI的翅膀。
“我们希望实现微创革命,通过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大幅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为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北京中关村学院学生代表张博雅说。
张博雅来自南开大学,与医学、AI、机械等跨学科的同学联合成立了“智能微创手术系统”项目,针对传统微创手术成像与操作痛点,攻克了“透视眼”“智慧刀”两大核心技术。项目以乳腺外科为起点,致力于拓展至多器官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微创外科系统,为全球医疗创新贡献中国方案。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技术爆炸与颠覆式产业应用发展失衡的挑战,亟须在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生态五个维度建立协同效应。这种科研+育人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人工智能从理论创新向产业变革的深度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