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迎来“标准引领”

“嘴上教育,心里生意”行不通了

  ■ 莫兰

  说好的“深度研学”,最后沦为站在清华大学门口拍照,坐在草坪上低头刷手机,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这些曾引发热议的“高价研学尴尬图”,在2025年夏天迎来破局利器。随着《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出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3项行业标准于5月19日正式生效,研学旅游迎来“标准引领”的新升级。从此以后,“嘴上教育,心里生意”行不通了,“以教育为灵魂、安全为基石、市场为保障”才有出路。

  新标准直击“游而不学”的行业痼疾,将“文旅育人”的大目标拆解为详细具体的一个个小标准,把教育维度从“景点打卡”拓展到了“素养深耕”。

  比如从前的“服务改进”变更为“反馈与改进”,评价方包括但不限于指导人员、参与者、同伴、家长、学校、专家等多个面向,成果评价需覆盖多个维度,既有对“目标达成度、体验度与获得感”的考问,又有对“匹配度、可行性、安全性”的考量,还有对“资源利用有效性、学习效果”的反馈,从而杜绝了“拍照签到”式研学的发生。

  又如“服务人员配比1∶20;导师配比1∶30”的硬性要求,划清了“行程保姆”与“知识引路人”的职责边界,大大提高了组织研学的“门槛”,防止了“老师吃喝拉撒游全管”“一个老师管几十个娃”“‘导师’竟是景区讲解员”“草台班子圈钱”等乱象,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安全始终是研学旅游的生命线,新规体系在安全保障方面进行了周密设计,形成覆盖“行前、行中、行后”的防护网。

  比如200公里以上行程强制采用火车或飞机(原标准为400公里);露营地需符国标且30分钟车程内必有医疗机构;“每餐食物应当留样”,每个样品不少于125克,保存48小时;应对“暴雨、雷电、高温、寒潮、强降雪等极端天气”做预案准备——这些规定,将“安全”这个空泛的概念,物理量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办”的数字与行动,而且比旧标准“升了格”“夯实织密”实实在在。

  又如明确要求购买旅行社责任险,制定相应保险方案,提示购买意外险,真正让境内研学没了后顾之忧。而风险更大的出境研学,须核实境外医疗及救助资源,投保含24小时全球救援的保险,每人赔偿限额≥60万元,解决了“境外出事没钱治”的巨大痛点,让学子们套上了“气充得足足的救生圈”,放心“扬帆出海”。

  针对行业乱象,新规体系则以监管闭环破局。一是合同透明化,文旅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示范文本,强制列明课程内容、师资配置及退费机制。二是责任主体归位,2016版的“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三元结构,被统一为“旅行社主体”,“多龙治水,你推我推”成为过去式。三是质量持续迭代,引入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服务有了统一标准。

  教育为魂,方成滋养心灵的沃土;安全筑基,才能托起探索的翅膀;市场护航,终让求知之旅行稳致远。3项标准如同咬合的齿轮,驱动研学旅游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交汇点上,兑现其独特价值。正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边喜英教授所言:“《指南》不是紧箍咒,而是指南针。”引导从业者以“教育初心+专业设计+持续迭代”为核心,实现从“有量”到“有质”的跨越。

  随着新规落地,那些打着名校旗号的虚假宣传将无处遁形,那些压缩安全保障的成本算计将受到严惩,那些“只旅不学”的敷衍课程将被淘汰。当鸡西少年在石墨矿坑触摸工业脉搏,当海林学子在剿匪故事中感悟信仰力量,标准化拆解的不仅是虚浮的广告、侥幸的安全、割裂的课程——更在重构一种“寓学于行、寓教于游”的生命体验。

  研学的终极使命,不在山水之间,而在心灵深处。只有每一本研学手册不再沦为摆设,每一次名校之旅不再遭遇闭门羹,每一个孩子眼中闪烁的求知欲都被真诚以待,“教育为本”的研学新时代,才真正拉开序幕。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文旅 8“嘴上教育,心里生意”行不通了 2025-07-01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