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齐发力 守望相助‌复家园

——本报记者直击贵州榕江灾后重建现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清理街道淤泥。  榕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6月24日,贵州省榕江县因持续强降雨水位暴涨,洪水漫灌榕江县城。6月28日,榕江再次告急,8个小时内,防汛应急响应从Ⅳ级提升到Ⅰ级。肆虐的洪水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房屋被淹、道路中断,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洪水退去,站在泥泞的榕江街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社区干群肩扛铁锹、手拿扫帚,共同清理房前屋后的淤泥和杂物,努力恢复路面状况。

  在清淤的主战场,党员突击队、各地志愿者、武警官兵等当仁不让,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与榕江当地群众协力同心,共同修复美丽家园。

  清淤一线的俯身“守护者”

  “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铁锹铲泥的“嚓嚓”声、水枪冲刷的“哗哗”声中,党员们挺身而出的口号分外响亮。

  为了尽快清淤,榕江县各职能部门的党员突击队,按划定的责任片区全力投入工作。有人负责清理街道上堆积的垃圾杂物,有人猫着腰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口,还有人肩扛手抬,将沉重的救灾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人行道上的淤泥被一锹锹铲起,推向主干道,再由大型机械集中清运。

  “没啥好说的,是党员,这时候就得站出来。”年轻的党员小李抹了把脸上的汗,泥点在他脸颊变为道道痕迹。

  榕江并非孤军奋战,丹寨、麻江、黎平……邻近县市的支援队伍火速赶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八个字在清淤现场有了生动的注脚。

  记者在人群中注意到一对特别的“战友”。镇远县委宣传部的杨坤和县政府办工作人员李雪梅,他们二人是夫妻。榕江灾情传来,两人同时请缨参战。在淤泥最厚、障碍最多的路段,杨坤连续五天五夜没离开过。“为大家服务,再苦再累也值得。”他的声音因为劳累变得有些干涩。不远处的临时物资点,妻子李雪梅正忙着清点物资、协调分发。她话不多,默默地将一箱箱矿泉水、一份份盒饭递到一线队员手中。

  在榕江的街头巷尾,每一个被淤泥覆盖的角落,都有一群俯身的“守护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党员,裤腿挽到膝盖,正奋力撬动一块卡在排水口的巨石。“累是真累,”他喘着粗气,抬头看着周围同样埋头苦干的身影说,“但瞅着大伙儿都这么拼,心里头就涌劲儿!”

  互救自救 重建家园

  泥泞的街头,邻里互助的暖流在无声流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伯和隔壁的中年邻居合力清理自家门前的泥堆。两人动作并不快,却配合默契。一锹接一锹,浑浊的泥水被清走,露出原本的地面。

  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帮邻居把被洪水泡得发胀变形的衣柜往外搬。她声音沙哑地对记者说:“没啥过不去的坎儿,我们得一起把日子过好。”

  街道上,自发组织的清淤小队随处可见。有人挥动铁锹,将厚厚的淤泥铲起;有人提着沉重的水桶,一趟趟将泥浆运到指定地点;还有人拉着长长的水管,一遍遍冲洗刚刚清理出的路面……

  家住五榕中路的张翠芳大姐,站在自家刚清理出的一小片空地前,望着忙碌的武警官兵们,眼圈泛红:“房子冲了,东西毁了,心里是疼。可看着大家都来帮咱,还有啥好怕的?肯定能建个比以前还好的家!”

  临时的“家”让人心凝聚

  洪水来袭时,榕江县各部门迅速反应,紧急组织处于危险地带的群众安全转移。地势较高的榕江二中,成了数千名受灾群众临时的“家”。高峰期这里容纳了超过4000人。

  “接到通知说水要漫上来了,心都慌了。”从河南赶回榕江的小郭带着两个孩子和老人住在安置点的帐篷里,脸上带着疲惫,却很安心。帐篷外,政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穿梭不息,分发着热腾腾的饭菜、干净的饮用水、崭新的床单和被子。“吃的喝的都有,还有人关心,心里头暖乎乎的,这个临时的‘家’不错。”小郭说。

  潘运花是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她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我们的心思很简单,”她一边将面包递给一位老人一边对记者说,“就是让每个在这儿的群众能感受到家的热乎劲儿,让他们知道,难关会过去的,很多人在帮助他们。”

  不远处,记者看到安置点的孩子们正在小广场的空地上追逐嬉戏着,洪灾所带来的阴霾在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中消弭无形。

  虽然淤泥尚未清理干净,但八方汇聚的援手,邻里守望的温情,以及安置点里不灭的灯火都在无声地宣告:榕江,这座突遭洪水侵袭的小城并没被击垮,这里的人们正以最质朴也最有力的方式,在满是泥泞的街头巷尾,用一锹一铲重建家园。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携手同心齐发力 守望相助‌复家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