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心间 让每一份爱心精准抵达

——云南公益组织探索数字化儿童服务新实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社工陪孩子选购所需物品。

    云南连心基金会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盛夏时节,昆明细雨蒙蒙。云南商业饭店会议厅内,大屏定格在一张特殊的购物清单上:铁盆、面包、练字帖。“孩子选这些物品时,我们才得知她独自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云南连心基金会合作发展部部长胡燕的讲述让全场静默了。

  在这场“云南数字化备灾及韧性社区建设社会组织赋能计划”专题工作坊中,云南13个地州市40余家公益组织代表齐聚,以“数字助力流动/留守/困境儿童议题”为主题,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形式,共同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让儿童关爱从“统一配送”走向“精准触达”。

  从“统一配送”到“个性定制”:礼物送到孩子心坎上

  “传统公益服务因行政成本高,常为孩子统一配送礼物,但容易因此忽视其真实需求。例如,有的孩子在儿童节多次收到书包,实际他们渴望的是课外读物。”胡燕的分享直击传统公益服务的痛点。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开发的小红花数字关爱平台,正尝试把选择权交给受益对象,实现精准关爱。在云南使用该平台“关爱券”模式的3700余名儿童中,孩子们的选择丰富多样:有人选颜料发展艺术兴趣、有人选球拍锻炼身体,也有人因家庭实际需求选择了厨具和粮油。

  胡燕动情地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留守儿童用“童伴券”选购了铁盆、面包和字帖。社工在陪伴购物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独自与哥哥、姐姐生活,需要铁盆做饭、用面包节省早餐时间,还因自己字写得不好想买字帖练习。

  不仅如此,该平台更将消费场景转化为陪伴场景。社工在陪同购物时,自然而然地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引导孩子表达,深入了解其需求。一次,三兄妹发生冲突,妹妹出现危险行为,姐姐第一时间联系了曾陪伴购物的社工,社工及时赶到化解了危机。

  胡燕强调,这不仅是将选择权交给孩子,更是通过平台成功连接起孩子们在地的守护力量。这种转变背后,是公益理念的深层革新——从“我们觉得孩子需要什么”转向“倾听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商家所说:“看到孩子眼里的欢喜,才是公益最动人的部分。”当每个微小心愿都被认真对待,公益便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成为双向的情感联结。

  助“星星的孩子”更好融入:包容性社区是如何炼成的

  “对于许多孤独症家庭来说,带孩子去超市购物都可能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昆明市蒙多贝儿童发展指导服务中心理事长范贵云分享的案例令人深思。她介绍,“社区星融合”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了商户、家庭和专业机构,致力于为孤独症儿童构建一个包容性的社区支持网络。

  该项目最显著的成效是让更多家长有勇气带孩子融入社区:一方面对合作商户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掌握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创造机会鼓励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融合活动。例如,当孤独症孩子在超市拿起薯条就想吃时,场景不再是尴尬围观或被斥责“没教养”,而是商户自然地提醒:“孩子,这个需要付款之后才能吃。”

  通过“爱星友好券”这一创新形式,不仅为超过1400个孤独症家庭提供了经济支持,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区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与接纳度。当商户们学会用“你想让我叫你什么”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当社区居民能够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这个支持网络就实现了从物质援助到精神包容的跨越。

  这种改变,让孤独症家庭感受到社区不只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可以被接纳、被理解的家园。

  受助者和助人者双向温暖:公益更有人文温度

  在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公益服务的人文温度?这个问题在最后的共创环节引发热烈讨论。玉溪阳光零柒陆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叶倩云分享了“在地资源活化”的创新实践:通过动员本地爱心商户,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促成爱心商户和受益儿童的双向奔赴。

  “我们像推广产品一样推广公益项目。”叶倩云举例说,“当发现山区孩子有理发需求时,我们就动员本地理发师成为志愿者。他们或许技艺并非顶尖,但那份‘给孩子理完发想多拍几张好看照片留念’的朴素自豪感,恰恰体现了公益最本真的人文联结。”这种将商业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公益动力的实践,展现了“精准匹配”背后的人性化考量——既要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也要让每位参与者感受到价值认同。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时强调:“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以儿童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手段。真正的赋能,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尊重。”叶倩云团队帮扶的一名留守少年便是例证:通过志愿者平台匹配到复旦学子辅导功课,最终考上大学的他,如今又以志愿者身份回馈社会,延续这份温暖。这个闭环证明,当技术手段与人的善意相遇,便能创造“受助者成为助人者”的良性循环。

  会议结束时,参会学员在留言墙上的心声——“当数字技术遇见公益温度,每个困境儿童的需求都能被精准听见。”“孩子,你不必考虑应不应该,只问自己需不需要。”……这正是对这场探索的生动注解。这些实践启示我们:科技赋能的终极意义,在于守护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可能。

中国妇女报民生关注 4从指尖到心间 让每一份爱心精准抵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