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6月的大别山东麓,凤形山下、潜水之畔,千余名学生身着火红的校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走过“景忠门”“品格大道”,最后来到抗战英烈纪念塔广场,向先烈鞠躬、致礼,宣誓、道别。
8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在历史的洪流中回响,静默矗立的山峦、蜿蜒流淌的河流、庄严肃穆的陵园、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校园,见证着岁月峥嵘、山川巨变。
而今,朝气蓬勃的野寨中学,英烈们爱国爱家的精神力量早已在莘莘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投身国防、立志报国。有着大别山“红色之源”之称的潜山乡野,创新创业者奋进的足音,正在皖山皖水间奏响乡村振兴的宏大乐章。
爱国精神薪火传承
2023年秋季开学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勉励他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以家国情怀为立校之基,“强军有我,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不断激励野中学子勤学苦读,矢志报国。
走进野寨中学,“爱国主义”愈发直观具体。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校园内分布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和烈士陵园,长眠着国民革命军48军176师985位抗日英烈。
“1943年,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募资在天柱山麓的野人寨修建陵墓,安放抗日将士的遗骸。”潜山市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讲解员汪月介绍,为弘扬他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同时为保护陵园、培养将士遗孤及地方优秀青年,在此开办纪念学校,始名“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后依地名改为“野寨中学”。从此,一颗颗从军报国的“种子”在这里萌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多年来,爱国精神薪火相传,品格教育不断探索,这里更是一处独特的思政课堂。”校团委书记陈义华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传承至今,偌大的校园里,处处都有红色教育的影子: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定为高一新生开学典礼日,引导学生不忘历史,厚植家国情怀;高三学子在高考结束后集体返校,参加毕业典礼,齐聚纪念塔广场告别先烈,完成“最后一课”;将国防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军校录取生排在高考录取榜的最前面。
自建校以来,这里已经走出了5位将军,众多学子走进军营、献身国防。2015年以来,野寨中学已有131名学子被军校录取。
红绿融合绘就发展新篇
清晨的潜山市梅城镇潘铺村悦荷居度假庄园,百亩荷塘在晨雾中散发着阵阵清香,早起的游客三三两两在荷塘边打卡、拍照。
“90后”海归朱思逸是这座占地800多亩庄园的主理人,2022年她放弃外企高管的高薪,从上海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潘铺农庄”。
朱思逸和父亲都是野寨中学毕业生。二十多年前,父亲怀揣回报家乡的梦想回到潘铺,从一间农家乐做起,带动乡邻增收。在朱思逸看来,父辈稳扎稳打,但经营模式传统。“要想真正盘活乡村,为乡邻带来更多增收途径,需要让年轻人和孩子向往乡村。”
三年来,她和团队创新发展,以打造田园综合体为目标,提升环境和服务水平,新建水上休闲娱乐区、户外活动拓展区、特色采摘园、美式乡村咖啡屋……甚至为村里留守儿童建了一间共享图书馆,欢迎孩子们随时来这里读书休闲。如今的悦荷居在稳定带动农户增收之外,已经成为城市人向往的休憩地。
雨后,面朝天柱山的一处山尖上,“天空之城”咖啡馆更显出遗世独立的独特魅力。主理人胡瑞和汪涛是一对“95后”小夫妻,尽管地处偏远,他们并不担心这里无人问津。
2024年3月,被工作焦虑缠绕的夫妻俩来到潜山市痘姆乡,“山间随风摇曳的稻田,远处天柱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太治愈了。”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一间稻田咖啡。”
跟村里谈下合作,买来集装箱,自己装修、涂色,发挥过去做媒体的特长,发布短视频。“开业即火爆,最高日销售额突破1万元。”一年来,胡瑞成了附近乡镇争相邀请的对象。
如今,“天空之城”已经是胡瑞夫妻在安庆开的第16家轻创咖啡馆,“一家店带火一个乡镇。”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胡瑞也深入思考:“还是要感谢这里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我们只是通过一杯咖啡引流,吸引年轻人来旅游打卡。”
近年来,借助绿水青山,依托红色文化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潜山市也多渠道、全方位发展乡村文旅。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覆盖”的思路,精心打造“红源潜山”寻迹游、“红色印迹”热血游、“红色精神”乡村游3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挖掘“薛家岗文化”、“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等历史人文资源,融入现代流行元素。
如今的潜山,是以天柱山为轴心,万山民宿群星罗棋布,通过合理布局村咖,吸引年轻人来休息游玩的好地方。
“文旅是强村富民产业。”潜山市委书记王国林表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自然景观和前人留下的遗产更具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可以进一步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