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红强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校长,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届朝阳区工作委员会成人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名园长)发展工程第三批学员,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家型校长培育项目学员。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秉承“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重基础、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学生群体。学校以“打造卓越课程、培养卓越人才和卓越教师、建设卓越学校”为导向,以“不懈追求,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引领,持续推进教育创新与人才强校的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校长 马红强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平凡,却关乎我们每个人成长根基的话题——劳动教育。尤其对于我们身处初中黄金成长期的同学们,劳动,绝不仅仅是动手做事,它更是塑造品格、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涵养审美的综合熔炉,是赋能青春成长最坚实的基石。
自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发布以来,劳动教育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开始重视并实践。然而,如何让劳动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爱上”而非“被动承受”的经历?关键在于点燃内在的热情,而非依靠强迫或惩罚。在此,特别想与家长们共勉,避免走入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学习忙,不必做家务。 其实,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恰恰是培养“家庭责任感”这一书本无法替代的重要品质的绝佳途径。责任感的种子,往往在日常的洒扫应对中萌芽。
误区二:将劳动等同于惩罚。 “犯错=劳动”的等式,会扭曲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对劳动心生畏惧甚至厌恶,这对身心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危害深远。劳动应带来的是成就感,而非羞耻感。
误区三:过分苛求劳动成果的“完美”。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习惯、态度与技能,在于那份“热爱劳动、勇于尝试、持续改进”的精神。过分挑剔,只会浇灭孩子们宝贵的热情,偏离了育人的本质。
那么,如何科学地、分阶段地引导孩子们提升劳动能力呢?这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12~13岁:生活赋能期】 这是自我管理的起点。鼓励孩子们聚焦个人事务:洗自己的衣袜、刷鞋子、整理书包书桌、更换床单被套、做好垃圾分类等,成为自己生活的“小管家”。
【13~14岁:家庭融入期】 引导孩子更深地融入家庭责任体系。参与家庭采购比价、学习做简单的家常菜、尝试基础的家庭维修(如换灯泡、拧螺丝)、照顾家里的绿植或宠物等,成为家庭的“小帮手”。
【14~15岁:社会连接期】 鼓励孩子尝试更复杂的家庭事务和社会实践。参与家庭理财讨论、策划一次家庭出游、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在真实的场景中涵养能力,成为连接社会的“小公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劳动即生活。” 这句话道出了劳动的真谛。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感知世界、理解责任、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培养劳动能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培养一个独立、负责、有担当的人的过程。每一次动手实践,都是在为未来的人生大厦添砖加瓦。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主动拥抱劳动,在汗水中体会付出的快乐,在协作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智慧的闪光。劳动的手,不仅能创造整洁的环境、美味的食物、实用的物件,更能塑造坚韧的品格、开阔的视野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家长们、老师们,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科学的方法、持续的鼓励和信任的目光,为孩子们创造热爱劳动、乐于实践、勤于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劳动教育成为赋能青春最珍贵的礼物,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愿每一位少年,都能在劳动的淬炼中焕发青春的蓬勃力量,描绘出最坚实、最绚烂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