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欣佚
在全球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当技术逻辑与权利逻辑交会碰撞,如何重新思考“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成为全球人权理论界与政策界的共同命题。与传统人权议题相比,数字技术带来的人权问题更具复杂性与隐蔽性。新兴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与人类行为方式,如何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切实维护人的尊严与基本权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的主体价值,如何以科技手段有效保障基本权利,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以促进公平发展,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在人权领域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
近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西班牙知华讲堂主办的“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中欧学术界与实务界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议题,展开深层次的跨文化对话。来自中国与欧洲20余国的专家学者,从人工智能伦理、算法治理、青年责任到制度互鉴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在保障技术发展活力的同时避免权利被边缘化、个体尊严被技术逻辑所遮蔽。
会议设置“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价值”“算法治理与基本权利”“中欧数字制度互鉴”“青年在AI时代的人权愿景”四个分论坛,反映了当前全球在数字人权议题上最为关键的理论与实践关切。
这场跨文化的人权对话,不仅是对当前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全球治理方向的探寻。通过共识凝聚与制度互学,中欧在人权治理体系中逐步迈向更具兼容性与合作性的数字未来。与会学者呼吁加强跨国法规协调与技术伦理建设,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数字治理框架。此次论坛深化了中欧在人权理念与国际交流方面的沟通,为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价值:技术向善的原则共识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提出,中欧应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人权对话与协作,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指出,我们应当从“人在数字世界如何有尊严地生活”的根本问题出发,推动构建以人为本、包容平等的数字生态系统。
希腊克里特大区文化参使埃莱尼·弗拉西认为,欧洲和中国不仅是技术的先锋,更是塑造全球数字时代道德和法律框架的守护者或建筑师,尽管发展轨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责任却趋于一致。
西班牙“知华讲堂”副主席、西班牙驻中国文化交流官玛尔塔·蒙特罗谈到,当今世界正处于技术浪潮冲击下的社会重构期,更需要各国本着平等、包容、互学的精神深化理解与合作,共同探索数智人权的未来路径。
算法时代的伦理议题与全球治理责任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嘉宾普遍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尊严、权利与社会结构的重塑。同时对AI算法在现实应用中产生的歧视性后果及其对权利结构的再生产机制进行交流。
捷克左翼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扬·坎贝尔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迅速应用,但全球在技术监管、伦理边界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共识。欧洲社会已感受到算法决策对就业、医疗等基本人权的冲击,必须警惕“人权赤字”的加剧。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如隐私、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的道德决策。哲学家需要探讨如何在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伦理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则从伦理学角度强调,算法伦理不应仅是程序设定,而应体现技术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他指出,当前的AI治理往往技术优先,忽视了人文反思的作用,应推动伦理审查机制进入算法研发的全过程。
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黑尔佳·策普-拉鲁什指出,欧洲在AI治理上已走在前列,如GDPR等立法为世界提供借鉴。然而,仅靠立法不足以应对复杂挑战,应回归技术的伦理基础,以“人类尊严”为核心制定AI发展规则。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表示,算法技术作为现代权力结构的一种延伸,不应脱离监管而肆意发展。面对算法在就业歧视、教育偏见等方面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应推动形成系统性的算法治理法治框架。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认为,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应高度警惕算法在内容推送与信息过滤中对多元文化的压缩效应。算法主导的内容呈现机制容易导致“信息茧房”和文化趋同,削弱弱势文化的能见度。数字技术在教育、传播等领域的运用,必须明确纳入“文化权”维度。
中欧数字制度互鉴:多样性路径中的共建愿景
嘉宾围绕不同制度背景下的数字治理模式展开深入交流,一致认为中欧可在平台治理、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普惠等议题上加强技术对接与政策协同,探索区域性数字人权规则的构建。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指出,中国数字治理更注重公平可及与发展普惠,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国家责任与包容性扩展。中国与欧洲数字治理路径虽有差异,但都在实践中探索“数智为民”的治理逻辑。
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教授玛丽亚·冈萨雷斯表示,欧盟在数字人权治理方面强调权利优先和预防性立法,近年来的《数字服务法案》《人工智能法案》试图为算法划定伦理边界。但她也指出,这一模式成本高、落地难,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协同资源。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彬谈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隐私权、平等权和就业权等人权保障构成了严峻挑战。应从伦理规约、综合立法和分阶段治理三方面入手,推动构建以人权为核心的生成式AI治理体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权保护的协调发展。
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席梅毕娜表示,中欧在人权理念上虽存在历史文化差异,但在数智治理中逐渐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共同语言。她呼吁进一步推动“制度互学”,以合作对抗全球技术不平等。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总工程师黄国栋指出,中国法院正推进以“智慧审判系统”为核心的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审判效率,保障程序公平。
瑞士“国际人权和社会发展协会”组织常驻联合国代表大卫·洛佩兹提出,人权不是单一模式输出的结果,而应是多文明对话的成果。人权保障不应成为地缘政治工具,而应植根于多元文明的平等互鉴。
青年在AI时代的人权愿景:代际正义与未来伦理
联合国青年组织驻联合国大使兼常驻观察员丹尼尔·德尔·瓦列·布兰科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欧洲与中国分别代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而青年作为两者间最具活力的桥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构建非极化世界、推动数智时代人权对话的使命。
西班牙知华讲堂青年学术团成员,本次会议青年代表劳拉·苏埃罗·莫雷诺指出,AI缺乏人性情感,在缺乏伦理框架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巨大风险。她强调青年应具备科技伦理意识,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与价值对话,共同构建具有人文温度的技术生态。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简慧敏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算法训练过程中如何再现社会偏见,特别是性别歧视、刻板印象等。她指出,AI并非中立工具,而是现实社会结构的镜像,青年应当具备“认知偏差意识”,以团结与反思作为方法论,推动更加人本、公正的AI发展路径。
西班牙知华讲堂青年学术团成员劳拉·布咏·基斯佩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公平、包容与可及性的基础之上,反对技术的发展被垄断于少数精英或科技企业手中。她提出“AI民主化”概念,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技术配置,更是一种社会正义目标,关乎每个人能否平等享有技术红利。
中欧数字制度互鉴:多样性路径中的共建愿景
此次研讨会形成重要成果《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保障与合作共识》。该文件提出六项核心原则:一是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确保技术进步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二是营造安全可信的数智环境,加强平台治理与个人隐私保护;三是推动数字普惠发展,弥合全球“数字鸿沟”;四是健全伦理法律制度,提升算法透明度与问责性;五是完善技术滥用后的救济机制,防范算法歧视与数据暴力;六是支持多边合作,反对数字霸权,推进构建公平、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架构。
从“相识、相知”到“互鉴、共建”,十年来,中欧在人权理念交流、制度经验分享和全球治理协同等方面不断深化互信,拓展共识,逐步构建起跨制度、跨文化的人权对话平台。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欧在人权领域持续十年的合作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研究”22&ZD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