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今一
高职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环节。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担当价值独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有效路径至关重要。
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学习时空
“互联网+”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首要举措是建设红色文化在线学习平台,整合涵盖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精神内涵的优质资源,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提升学习吸引力。其次,推广在线教学与互动,利用视频直播、在线讲座组织专家解读与学生跨时空交流讨论。最后,活化社交媒体应用,在微信、微博、校园App等平台策划红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故事分享、短视频创作等高参与度活动,营造浸润式学习氛围。这些措施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便捷、生动、自主,增强课程趣味性与吸引力。
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体验感悟
实践教学是深化认知、促进情感认同的关键。需着力开展实地考察与体验,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纪念馆、历史遗址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脉络与精神伟力,理解其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同时,精心设计主题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开展调查研究、宣传推广(如微视频制作、宣讲团)、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深度挖掘内涵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此外,丰富课外文化活动形式,如举办红色主题读书会、观影会、讲座、情景剧展演等,营造浓厚校园氛围,深化体验与兴趣。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效果的内在要求。强化课堂互动是基础,运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内化。探索教学游戏化设计,将红色知识融入闯关答题、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元素,提升趣味性与参与积极性。同时善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PPT、动画、纪录片、虚拟仿真(VR/AR)等手段,对历史场景、人物故事进行可视化、沉浸式呈现,提供直观深刻体验,降低理解门槛,增强感染力。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融入红色文化的根本保障。学校层面需要系统规划师资建设、制定明确目标与方案。核心是强化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通过专题培训、工作坊、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持续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理论素养、史料掌握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技能。要优化师资结构,根据课程特点引进或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优化专业和学历结构。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红色文化教学能力、创新和育人效果纳入师德考核与绩效评价,激发投入热情。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攻关,提升教学质量。
强化评估机制,保障融入质量
科学的评估确保深度融入取得实效。首先,需制定科学评估标准,涵盖教学内容思想性准确性、方法创新性、学生知识掌握与情感认同度、能力提升等多维度指标。其次,构建多维评估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实践参与)与结果性评价(测验、项目成果)结合,纳入教师自评、同行评议、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的多方反馈。再次,强化教学督导与反馈,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全过程监控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同时,将教学创新纳入评估范畴,鼓励探索“互联网+”下新模式新方法,并将创新成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形成持续改进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必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通过建设线上平台拓展广度,依托实践教学强化深度,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温度,夯实师资筑牢根基,完善评估保障效度。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培养兼具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