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喊月亮”,唱响傣乡振兴曲

——云南新平哪喊小组“三美融合”的乡村实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哀牢山下,红河之畔,凤凰花染红了傣家村寨。

  走进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社区哪喊小组,绿意盎然的庭院花香四溢,古老的“喊月亮”调子与现代舞台交融,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个曾经的深山傣寨,以“庭院美、文化美、产业美”的融合实践,成为新平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庭院“小美”点亮乡村“大美”

  哪喊小组的蜕变始于人居环境整治。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贤带领党员群众拆除私搭乱建2300平方米,硬化公共场地,铺设鹅卵石步道,改造户厕覆盖率达98%。居民们就地取材,用废旧轮胎打造“彩虹花圃”,在房前屋后种满玫瑰、香水柠檬和可食用香草。

  退伍军人赵云光的庭院里,30多盆绿植错落有致,葡萄藤攀附凉亭,石臼中的锦鲤悠然游弋;陶云祥家的“轮胎花园”种满绿萝和多肉,被评为云南省“最美家庭”;郭万英家的玫瑰花墙引得蜂飞蝶舞……“现在村子里宽宽敞敞,去哪儿都顺眼。”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这几年的变化。

  这场绿色革命背后是“党建红”与“巾帼粉”的交织。水塘社区推行“党员包片包户”制,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并认领3~5户指导庭院改造。妇联发动巾帼志愿者入户示范,教授绿植养护技巧和家居收纳整理,配合党总支每月卫生评比“红黑榜”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非遗“喊月亮”化身文旅名片

  农历二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喊月亮”非遗民俗活动如约而至。83岁的非遗传承人赵美英身着傣装,在新建的“喊月亮”广场领唱小调。她手持芭蕉叶,以“三步一拜”的仪式祈求月亮神赐福,身后村民敬献小红尾巴鱼、密蒙花染成金色的糯米饭等传统祭品。这项源自花腰傣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拜,于2022年入选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焕发新生。

  今年的“喊月亮”活动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新增了非遗展演晚会。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师生将《喊月亮》四篇章,融入数字技术;傣锦手机袋、镶嵌传统绣片的文化衫成为爆款文创;游客戴上吉祥红线,品尝糯米饭、傣味烧烤等月亮宴,体验AR技术还原的“与月亮神共舞”。

  传统仪式的活化不止于舞台。祭祀中,妇女们手撑长竹竿转动“秧箩”,象征月神降临;用传统服饰装饰成的“喃嘎”(月亮娘娘人偶),缝制花腰带寄托祝福。这些符号被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手作。

  “三美融合”的振兴密码

  哪喊小组的实践,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贤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25万元,用来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党员带头创建“美丽庭院”,带动全组98%家庭参与绿化。文化赋能的“金色效益”:周末的“庭院音乐会”吸引着自驾游客,电子乐改编的傣族小调与非遗展演形成IP;规划中的“非遗走廊”串联曼拉傣寨,2024年小组集体经济收入达38.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群众智慧的“绿色创意”:政府发放的900盆花苗,在居民手中演变成轮胎花圃、竹筒绿墙;养殖区改造为傣家竹楼风格,粪水循环利用技术解决污染难题。陶云祥的“绿植降温法”被推广至热坝地区——通过庭院立体种植,夏季室温平均降低3℃。

  站在哪喊小组新建的观光栈道上,白贤指着施工中的文创中心展望:“明年这里将推出非遗手作体验馆,让游客从种花到织锦全程参与。”月光洒在鹅卵石步道上,远处传来《勐傣炳勐焕》的旋律,传统与现代在此共鸣,奏响傣乡振兴的强音。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非遗“喊月亮”,唱响傣乡振兴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7-10 2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