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悦远来的安徽

科创嬗变背后的发展“密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许真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许真学

  7月7日,国内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安徽合肥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安徽在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国际合作中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深空探测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胡朝斌表示。

  人才招引、强基补链、制度赋能、跨区域合作、国际合作……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采访团深入深空探测、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发、生产一线,见证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力,深入探寻这片创新热土实现科创要素积聚、创新活跃强劲的嬗变“密码”。

  抓住聚人引才这一创新关键

  2023年入职深空探测实验室之前,任筱强已经跟航天事业打了20多年交道。

  从参与神舟飞船研制到来合肥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论证专家组,与国内专家一起,提出首个由中国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方案,专注科研的任筱强如今已是实验室系统院战略室主任并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充分感受到了安徽浓厚的科创氛围和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任筱强由衷地表示。

  近年来,安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狠抓人才这一创新关键要素,激活发展“第一动能”。“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人才引进,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人才培育”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谋划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人才政策。各市因地制宜出台聚才引才细则,构建起“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科创平台、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可自主创新人才政策,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

  除了招才引智,省内高校结合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夯实制度保障的创新基石

  在芜湖航空产业园内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有限公司制造工厂,工人们正忙着组装飞机,机库内,一架架崭新的通用飞机整装待发。园区内,大大小小的航空类企业随处可见。

  2013年,芜湖市瞄准低空经济,建立航空产业园,目前已经聚集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航空部附件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真正实现了不出园区就能造一架国产通用飞机。”企业总经理田满林语调中满是自豪。

  近年来,安徽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围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进行体制机制探索。

  2017年,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安徽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2024年,省科技厅与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多家单位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与动力的若干举措》,聚焦制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科技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职能、补短板,采取放权、松绑、减负、激励等多种举措。

  “这表明了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与市场作用的高效协同,为安徽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优良的政策制度环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表示。

  强化聚链成群的科创韧劲

  地处皖苏浙三省交界的安徽宣城广德市,占地1605亩的电子电路产业园内,已经形成了“玻纤纱—覆铜板—印制电路板—封装—智能终端”的垂直整合生态,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PCB产业集群升维之路。

  “我们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关键节点优势,战略投资芯聚德IC载板项目,突破存储芯片封装基板国产化壁垒,同时加速纵向延链补链,构筑全链条协同生态。”广德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余维介绍,截至目前,集群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4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2024年产值突破89亿元。

  在因铜而兴、依铜建市的安徽铜陵,经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冶炼企业,实现了工艺和综合能耗指标国际领先。其下游电磁线生产企业铜陵精达以35%的全球市场份额,蝉联“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通过推动“老树发新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小树变大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树林变森林”,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安徽异军突起。

  截至目前,安徽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首批战新产业集群。此外,安徽正在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将围绕细分赛道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

中国妇女报要闻 1科创嬗变背后的发展“密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许真学2025-07-11 2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