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各级妇联坚持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作为平安阳泉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联系家庭与妇女的独特优势,携手公检法司等部门,探索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联动新路径,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妇联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妇女儿童和家庭。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下婚姻家庭出现的新需求、新变化,山西省阳泉市各级妇联坚持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作为平安阳泉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联系家庭与妇女的独特优势,携手公检法司等部门,探索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联动新路径,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婚调室进驻派出所
荫营镇地处阳泉市郊区,居住人口多,农村社区损害赔偿、邻里纠纷等矛盾多发易发。2019年5月,在妇联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区首个进驻派出所的调解室——“和为美”家事调解室正式成立,负责调处赡养、抚养、继承、婚姻等家事案件,荫营司法所助理员、荫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侯立敏担任负责人。成立6年来,“和为美”家事调解室累计调解纠纷1073件,成功率高达100%。
近年来,阳泉市郊区妇联着力探索“妇联+公安”联动模式,在全区6个乡镇派出所100%设立婚调室,“和为美”婚调室凭借“听、劝、讲、断”四字工作法,成为全区调解标杆。这一举措不仅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更成为阳泉市妇联构建维权服务新模式的基层实践缩影。
四级联动全链条服务
阳泉市妇联以“双阵地”建设为抓手,在机关设立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中心,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联合山西硕明律师事务所打造专业化阵地,拓展12338热线功能,实现信访投诉“一站式受理、全链条服务”,通过提升硬件、链接专业团队、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妇女儿童权益保驾护航。
在市级妇联引领下,各县区因地制宜推进维权网络建设。城区妇联在儿童权益案件中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获法院支持;郊区妇联依托派出所设立婚调室;矿区妇联联合检察院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县区级维权服务中心5个、乡镇站点19个、村级联络点12个,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维权服务体系,确保妇女儿童求助有门、维权有路。
维权体系建起来了,如何让维权服务更精准?阳泉市妇联在实践中创新构建的“345”模式(三段式运行、四方面支撑、五类人服务)给出了答案。
“三段式”运行闭环管理,前端由律师接听12338热线,简单问题当场解答,复杂问题移交中端联动解决,后端则由妇联跟踪回访,确保矛盾不反弹。同时,市妇联联动律师协会、家庭教育协会等社会力量,引入多家志愿服务团队,形成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婚姻调解“四位一体”支持体系。由律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辅导员等五类专业人员组成服务团队,全天候响应需求。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妇女儿童维权不是妇联‘独角戏’,而是多部门的‘大合唱’。只有发挥好‘联’字优势,才能做好各项妇联工作。”阳泉市妇联主席李丽新表示,阳泉市各级妇联积极推动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保障妇女权益工作机制,发挥“联”字作用,主动对接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民政等部门,促进维权工作落在实处。
阳泉市妇联依托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月度联席会议制度,就热线工作中遇到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维权投诉,及时组织各部门召开会议,共同研究维权方案,协调、督促调查处置,形成风险联查、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合力。郊区妇联与公安、司法出台《衔接联动机制实施方案》,通过“1名妇联主席+2名协理员+N名婚调员”模式组建驻所队伍;城区妇联联合法院建立家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成功为受侵害儿童申请人身保护令。
“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李丽新表示,“下一步,阳泉市妇联将继续以妇女儿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功能,汇聚社会力量,将维权服务做深做实,为妇女儿童撑起权益保护伞,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注入强劲‘她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