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阜平每个村庄都有红色历史,每片土地都有红色基因。”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胡月提起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她的讲解,端详着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一条“壮烈的河”在心中漫溢,久久不能平静。
走出纪念馆,凝望远处山峦起伏的太行山,巍峨耸立,葱茏馥郁。
80多年了,阜平,这个“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历经血与火的淬炼,铭记历史回响,砥砺前行,弦歌不辍。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
雨后的马兰村,苍翠欲滴,鸟语花香。
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口、小院,吹吹舒爽的夏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记者沿着被雨打湿的街道向上走,拐进一条写着“送报路”的老胡同,便到了晋察冀日报社的旧址——一方很普通的农家小院。
柴门、土屋、土炕,一如从前。“排字印刷室”内,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老照片:21名报社编辑部人员,穿着棉衣站在一起,意气风发。他们的背后是起伏的铁贯山。
走出老屋,站在房檐下,看着青草丛生的院落,突然一股特殊的气味浸入鼻息,记者还没确认这种味道,一位媒体同行惊讶地说:“印刷报纸的墨香还这么强烈!”
是啊,浓郁的墨香还未散尽,《晋察冀日报》的老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1939年,时任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领队伍来到马兰,在日军扫荡中率领报社人员一边游击一边办报,顽强战斗了十年六个月零三天,连续出版了2845期报纸,被称作世界报业史上的奇迹。
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党支部委员梁林江,在小院里讲述了祖辈留给他的故事:遇到日军“扫荡”,报社的人就用骡子驮上铅块等印报设备紧急转移。因为铅块比较重,为了转移方便,报社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三千字内著文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等英勇的抗战故事,都是从《晋察冀日报》发出,像一颗颗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
1943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日寇包围了马兰村,抓走32名村民,威逼其供出报社成员和设备下落。村民集体谎报假村名并拒绝指认,最终有19名村民被日寇残忍杀害。“在这起马兰惨案中,我的一位爷爷梁华山也在其中。”梁林江悲伤地说。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肉满胡蹄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1948年6月14日,在晋察冀日报终刊时,社长邓拓深夜赋诗一首永久纪念。后来,邓拓为铭记这段烽火岁月,用马兰村的谐音取笔名“马南邨”。
一路守望,一路向前
在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非常醒目。胡月向记者讲解:“这是人民新闻家邓拓的长女邓小岚和她干爹干娘的合影,邓小岚是在阜平易家庄出生的,在马兰老乡家里寄养了三年。”
生死与共的血脉割不断。多年后,邓小岚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回到父母战斗的地方。
那是清明时节,邓小岚回村为烈士扫墓,意外发现这里很少有孩子会唱歌。
“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应该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于是,邓小岚开启了她18年的音乐扶贫路。
她从亲朋好友那里募集来乐器,一人身兼数职,用“音乐魔棒”感染山里娃,风雨无阻。
她组建马兰小乐队,建音乐城堡、筑月亮舞台,举办马兰音乐节,让马兰的歌声飞出山外,飞向世界。
她筹措资金修学校、改造旱厕,利用自己的资源想办法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2年2月,邓小岚带领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登台北京冬奥会,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天籁之音惊艳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儿童的自信风貌。
2022年3月,邓小岚在村里筹备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泪,用歌声为至亲至爱的邓奶奶送别。
如今,邓小岚长眠马兰村,“深情凝望”这片挚爱的土地,一批批孩子们因为音乐改变命运,一个小村庄也因为文化浸润走向振兴。
阜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4年10月4日,第五届马兰儿童音乐会在“月亮舞台”精彩上演。星月交辉,清溪环绕,由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北京三十五中学志成管弦乐团、上合国家青年平台国际青年代表等群体相继带来《马兰花》《题马兰烈士墓》等十余首歌曲。“马兰儿童音乐会已成为阜平的一张‘新名片’,每年都会如期举行。”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介绍,易地扶贫搬迁,让更多村民住进了带电梯的新楼房。“企业+村集体”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果树、食用菌种植和蜜蜂养殖等多元产业巩固了脱贫成果。2025年数据显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这两年又依托红色遗址与太行步道“马兰音乐花路”,形成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镇,文旅产业年收入12万元。
在马兰的村口矗立着一块牌子: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这是马兰的守望,也是马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