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原来爷爷奶奶口中的‘老手艺’,藏着比动画片更神奇的世界!”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儿童友好非遗传承活动上,小讲解员秦艺轩道出了众多孩子的心声。
烟台拥有15项国家级、81项省级、340项市级非遗项目,底蕴丰厚。如何让这些“老手艺”走进儿童心田?烟台市妇联抓住入选第四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这一契机,创新“儿童友好+非遗”模式,积极与文旅、教育部门协调联动,通过“品重烟台·‘童’承非遗”系列实践,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实现儿童友好与城市文化的双向奔赴。
用童真诠释传统文化之美
在活动现场开幕的儿童友好非遗作品展上,138件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作品惊艳亮相。剪纸、面塑、扎染、草编、甲骨文、鱼拓……童真的想象与古老的非遗相互“碰撞”,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将“历史的积淀”转化为“鲜活的当下”。
10名获奖的“小传承人”代表自豪地讲解创作心得,“我参加比赛,就是要让葫芦雕刻和烙画手艺被更多人看到,永远传下去!”一等奖获得者、蓬莱区易三实验小学的沙子沫坚定地说。
把城市变成活态传承课堂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烟台从军事要塞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烟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正因如此,烟台市妇联把全市第一个儿童友好街区设在了所城里,选取了7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作为“儿童友好非遗工坊”,联合文旅局开展儿童非遗传承公益研学活动,通过“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让城市空间成为可触摸的文化教材。
“剪纸不仅是技法,更是在讲述城市故事。”据首批儿童非遗工坊主理人、烟台市妇联执委梁巧艳介绍,从今年3月项目启动到现在,共开展了24场活动,480名儿童参与。“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烟台独特人文魅力的认知与认同,让文化自信更加鲜活、更加立体。”
让儿童共创城市美好未来
除了非遗作品征集,烟台市妇联、市教育局还联合开展了儿童非遗讲解员评选,发动孩子们争当“非遗小喇叭”和“非遗魔法师”,把学到的非遗知识变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家人、同学、市民,大胆发表对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想法,通过“童声提案—文化转化—城市实践”的闭环体系,让千年技艺在孩童的奇思妙想中获得现代生命力。
“非遗传承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儿童友好是面向未来的城市承诺。通过非遗体验让孩子们走进历史,再赋能他们带着文化薪火走向未来。”烟台市妇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各级妇联组织持续深化部门协同与市县联动,开展百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我来说’”活动,让儿童在参与中提升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儿童友好”真正成为烟台这座海滨名城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