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我国人口正延续负增长状态,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社会工作亟须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主动回应人口高质量发展命题。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社会现实,专业介入应突破传统微观服务边界,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资源链接优势,构建涵盖个体赋能、家庭功能修复、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及政策倡导等内容的多主体、多层次介入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 段美娟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这一举措既顺应了传统社会工作向现代大社会工作转型的新趋势,更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人口正延续负增长状态,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社会工作亟须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主动回应人口高质量发展命题。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社会现实,专业介入应突破传统微观服务边界,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资源链接优势,构建涵盖个体赋能、家庭功能修复、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及政策倡导等内容的多主体、多层次介入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服务对象扩展:构建全民生育支持体系
作为一项长期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的工程,提升生育率无法仅凭女性个体生育意愿的调动实现,更需要通过家庭责任共担、性别平等推进、公共福利扩容等系统性改革,将生育从个体化生存博弈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再生产能力。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的转变实现了从选择性救助向普惠性服务的跨越,构建覆盖全民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网络,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这一转型既是对人口发展新格局的主动回应,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侧重生育分娩短期干预的局限,有利于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涵盖婚恋促进、生育保障、儿童抚育及老年赡养等全链条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补足了传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非物质层面支持的缺口,有利于打造包含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在内的“多维赋能框架”。在生育支持领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扩展突破传统救济边界,依托精准化需求评估技术,构建“全周期、全过程、全主体”的服务网络,贯穿婚育决策、孕期保健、儿童抚育等生育全周期,覆盖个体、家庭、社区等生态系统,形成预防性、发展性、治疗性服务融合的多维支持体系。这种服务网络的确立,标志着社会工作从补缺型救济向发展型福利的历史性跨越。
治理场域延伸:全局治理生育友好型社会
社会工作的场域从社会治理局部向社会治理全局转变,其社会行政功能的价值在政策执行中持续释放,为多元主体的治理参与提供制度化的协同平台。传统社会工作多聚焦于如困境孕产妇救助、失独家庭心理疏导等局部治理场景的补救性干预,其服务局限于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响应。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造成生育焦虑的有健康、经济、文化、职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这些压力源可能包括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调整、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与伴侣、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变化等。因此,生育议题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绝非个体或家庭的孤立责任,而是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性命题。降低生育成本需综合考虑多个环节,关注育儿者在各时间节点的独特诉求,为育儿主体提供各类支持。社会工作转型背景下,治理场域的延伸旨在系统解决生育困境,能够整合如医疗、教育、就业等分散的生育支持政策,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合力,解决生育、养育、教育中的多维压力,避免政策碎片化导致的执行低效。同时,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规定男性弹性育儿假、增设护理假,消除男性育儿角色的性别偏见,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治理场域从“局部干预”到“全局治理”的转变,既体现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升级,也为破解低生育率困局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功能角色升级:协同促进生育友好生态
社会工作功能从强调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扩展了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传统社会工作在生育支持中往往扮演单一福利输送者的角色,通过物质援助或个案服务缓解家庭生育困境,难以触及制约生育意愿的结构性矛盾。功能角色升级后的社会工作通过个案管理采集诉求和具体困境识别、社区动员激活基层支持网络、社会治理反馈等手段,将生育支持的公共福利服务与社区参与的社会治理优化目标相结合。服务与治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服务是治理的目标和载体,治理是服务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这种角色升级不仅实现了微观服务与宏观治理的辩证统一,更在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摊机制建设中,构建起连接个体诉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桥梁,推动形成生育支持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动态优化系统,为破解低生育率陷阱提供可持续治理方案。社会工作“服务与治理”的双向赋能,一方面,可运用专业方法为家庭提供育儿指导、生育焦虑疏导等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可依托社区、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住房支持政策等系统性支持。这种功能升级实现了“助人自助”向“助人自助与生态共建”的变迁,进而形成个体赋权与社会赋能的良性循环。
供给主体优化:形成多元生育支持共同体
社会工作供给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转变,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注入系统性动力。传统模式下,政府主导的福利供给难以覆盖生育支持的全链条需求,而大社会工作通过职责集中和机构整合形成系统性的科学治理体系、协同网络,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及家庭的资源与优势,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差异化的服务网络。协同供给不仅可以拓宽生育支持的资源,也能通过主体间的责任共担与功能互补,实现从政策保障到服务供给再到文化支持的层级式覆盖。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生育支持体系更具保障与韧性,为提升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提供可持续支撑。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者角色实践中,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区支持”的三维联动机制。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就业保护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生育关怀与帮助;市场主体责任履行层面,在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配建母婴设施、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组织开展寒暑假和课后儿童托管活动,积极为职工分担育儿压力;社区治理层面,社区利用优势做好信息采集和意见征询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性化的生育支持服务。
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治理场域、功能角色和供给主体上的转型,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以社会工作转型为契机,通过全民生育支持体系覆盖、全局治理生态培育、“服务与治理”双向赋能以及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的创新,不仅可以破解传统生育支持的结构性矛盾,更能让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与社会治理目标紧密结合,将生育支持从家庭责任上升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共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依托社会工作转型,将生育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中,进一步加大社会工作介入生育服务的力度,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实现大有作为。
(段美娟为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支持基地项目“湖湘女性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23JD06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权变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23A06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