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市如何更新才能既有高度,更有温度,还能顺应群众期待,让群众更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为此,记者采访相关领域专家,结合近年来可复制、可推广典型案例探讨以“民生优先”的城市更新经验。
赋能绿色转型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建设“好房子” 实现“安居梦” 推动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提升的重要一环。
在北京市朝阳区,有一座近零能耗示范楼——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经过一场全面的绿色改造,成为我国第一个近零能耗办公建筑。据介绍,在这个4025平方米的空间里,集成了世界前沿的节能低碳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向自然取能,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如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及光伏、水蓄冷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以及高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体系、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智能控制系统等,来极大降低建筑单位平米能耗。
近年来,推动城市建筑节能降碳,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潮流,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已成为许多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包括美丽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都特别强调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表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实施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生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升居住品质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努力把老房子、旧房子也改造成好房子,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红育坡片区绝大部分房屋年龄超过30年,普遍存在房屋设施老化、公共配套缺乏、居住环境落后等问题。为解决居民的“心头难题”,2020年,红育坡片区启动改造,涉及88栋楼3476户居民,总建筑面积为12.6万平方米,投资9800万元,2022年7月完工。改造后的红育坡片区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作为全国首个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改造项目,项目引入市场主体负责全过程投融资、设计、建设、物业管理,通过挖掘片区内停车、养老、广告、农贸市场等“造血点”,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建成睦邻会客厅、社区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儿童活动空间等配套设施,补齐社区功能短板。凭借其出色的改造成果和运营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红育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固然为城市更新提出了“新解法”,然而,在不少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电梯改造困局、停车位短缺、缺乏活动空间经常成为令人头痛的“顽疾”。
对此,李迪华表示,停车位的短缺和缺乏活动空间的问题由来已久,需要从城市规划层面加以解决。“老旧小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多余空间修建停车位,停车难需要靠政府协调。”李迪华建议,可在老旧小区周围修建公共停车楼,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在不占用过多地面空间的情况下,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用活文旅优势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在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价值、保留城市记忆。
陕西省西安市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位于明城墙内的东南城脚,占地约9.75亩,分布着许多肌理清晰、尺度较小的街巷,以及大量老小区、老厂房等建筑。2019年,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坚持“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原则,改造沿街商业用房,丰富业态。2021年5月正式运营,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全新载体。
据了解,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实施主体自主运营。由社会资本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并运营,根据周边居民、城市青年和外来游客的需求,积极引进特色餐饮、创意办公、文创零售等多元业态,打造兼具市井生活、时尚与艺术气息的西安文化新地标。
“在让当地居民生活更有获得感的同时,利用地域文化属性和生活优势来吸引游客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李迪华表示,一个城市首先要能满足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城市更新归根结底是要照顾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李迪华表示,只有让我们的城市成为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群众才能真正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