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别慌!驻外劳务协作站来帮忙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铜仁市驻温州劳务协作站联合企业开设的“妈妈岗”。

    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早上七点,位于浙江温州永嘉县瓯北街道堡一村的出租屋内,厨房里飘出米粥的香气。曹利群麻利地为两个孩子盛好饭,转身就坐到了客厅角落的小板凳上。一捆捆崭新的鞋带和鞋面堆放在地上,她拿起鞋带娴熟地在鞋面上的带孔间来回穿梭,不到两分钟,一双鞋的鞋带便穿好了。

  “既能顾得上家里的两个孩子,每月还能稳稳当当挣回三四千块钱贴补家用,‘妈妈岗’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曹利群的声音里满是笑意。三个月前,她和丈夫带着孩子从贵州铜仁碧江区坝黄镇来到温州。丈夫在建筑工地工作,收入不算丰厚。在老乡的介绍下,曹利群走进了铜仁市驻温州劳务协作站的大门。

  精准送岗:“妈妈岗”助增收

  “我就是想找个活儿,时间能活络点儿,最好离家近,或者能拿回家做,家里孩子实在离不开人。”在劳务协作站的咨询台前,曹利群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驻站工作人员迅速在登记表上记录关键信息:“住处位置、孩子年龄、期望的工作时间、过往有没有类似手工经验……”这些细节,成为后续精准对接岗位的重要依据。铜仁市驻温州劳务协作站负责人介绍:“我们前期做了大量摸排,发现在外务工的贵州籍家庭中,‘一人务工、一人顾家’的模式很常见。宝妈们普遍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受制于要照顾孩子,常规的工厂流水线时间卡得太死,她们进不去。”

  正是基于这样的痛点,劳务协作站主动出击,与当地人社部门紧密联动,筛选辖区内劳动密集、工艺可分解、管理相对灵活的企业进行洽谈,开发出了弹性工作时间、可居家作业的“妈妈岗”。今年上半年,铜仁市各驻外劳务协作站已精准对接开发150个“妈妈岗”,帮助132名宝妈实现就业。

  “我们厂订单量比较稳定,这部分手工活儿计件算钱,做多做少看个人,时间完全自己安排,只要按时按质交货就行。劳务站帮我们把需求和供应对接起来,解决了我们部分用工难题,也帮这些妈妈解决了大问题,是双赢。”鞋厂负责人说。

  找到“靠山”:站长接待日专为老乡排忧解难

  铜仁市各驻外劳务协作站的功能远不止于开发就业岗位。一块醒目的牌子挂在每个站点最显眼的位置——“站长接待日”。每周固定的一天,站长都会坐镇服务大厅,倾听每一位贵州老乡的诉求。

  “站长,厂里拖了我三个月工资了,娃娃开学等着交学费,实在没法子了!”在江苏省贵州务工人员聚集的工业区,贵州省驻江苏省劳务协作总站的站长接待日上,来自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几位农民工满脸愁容地递上材料。站长陈强仔细记录,立即启动“专项专办”程序。在广东东莞,51岁的任廷林坐在铜仁市驻东莞劳务协作站的接待椅上,显得有些局促:“年纪大了,没啥技术,家里老的看病、小的读书都要钱……”听了他的诉求,站长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反复筛选企业库,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当地一家企业。经过劳务站的推荐和沟通,任廷林顺利上岗。“月工资5500块,厂里还给交五险一金。真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找到这么稳当的工作,家里负担一下子轻多了。”老任的感激溢于言表。

  “进厂务工、政策咨询、劳动维权、子女入学……只要是老乡们的急难愁盼,接待日里能办的现场办,复杂的我们登记在册、全程跟踪,必须给个交代。”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站长接待日”这一创新制度,各站点已累计帮助1281名务工人员成功就业,维权成功率达100%。这些站点,真正成了铜仁籍务工人员在异乡的“靠山”。

  制度护航:让“稳岗”更有底气

  细致入微的服务背后,是铜仁市对稳就业、保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制度性保障。为了把驻外就业服务做得更精准、更暖心、更长效,今年铜仁市出台了《推动驻外劳务协作站提质增效的八条措施》,从政策层面为各站点赋能。

  “这八条措施,核心就是强化协作站的服务功能,提升其对接资源、化解矛盾、稳定就业的能力。”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不断深化与东部用工地的协作联盟关系,目的就是让服务体系更健全,响应速度更快,解决问题的力度更大。”

  如今,一张覆盖主要务工流向地的服务网络已经织就。铜仁市在东莞、温州、江苏、福建等贵州籍务工人员密集的省市,共设立了19个驻外劳务协作站,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1个省总站+3个市级站+15个县级站”省外就业服务体系。它们如同一个个深入毛细血管的堡垒,守护着万千外出务工家庭的生计与安宁。

中国妇女报民生关注 4老乡别慌!驻外劳务协作站来帮忙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2025-07-17 2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