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窑,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古老的仪式在现代目光注视下重现,千年窑火在清洁电能中涅槃,传统技艺在文旅热潮中焕新……
■ 高卉
雨后初霁。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我前去千年古镇——河南禹州神垕镇观看一场钧瓷开窑仪式,见证充满神秘感的出窑时刻。
神垕古镇,是钧瓷的发源地。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作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而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赞。因钧瓷而得名,因钧瓷而兴盛的神垕,至今千年窑火不熄,被称作“活着的古镇”,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手艺传承,就是一部“非遗之书”。意境万千的钧瓷文化、世代相传的烧造技艺和神奇莫测的釉色窑变,正是其最好的脚注。
这两年,随着文旅项目的持续升温,古镇游如火如荼:老街、主题公园、窑神庙、艺术品市场等地标打卡点人头攒动,钧瓷展览、手拉坯技艺赛及各具特色的活动轮番登场,而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莫过于各大窑厂复原宋代的开窑仪式了。
钧瓷开窑仪式,又称“窑火凝珍”,是对历代制瓷匠人智慧与精神的致敬,也是工艺和匠心的传承,一直深得业界重视,备受人们关注,现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钧瓷烧窑,最出彩的是窑变,而窑变最关键的是火候。钧瓷的窑炉在长期的烧制过程中,相继经历了从传统的用柴、煤烧,到目前以气、电作为能源的升级替代,电窑烧制跟传统能源相比,具有既做到经济环保且能控制火候的优势。
为擦亮钧瓷这张“历史文化名片”,当地供电部门积极为钧瓷生产企业办理电能替代改造,推广“电代煤”, 助力钧瓷产业的绿色嬗变。现代科技的火种,正悄然续写着千年窑火的传奇。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步入神垕镇区,放眼随山势起伏的坡道,延伸于街旁的仿古灯杆引人注目,它们以高大的红色瓷瓶或糖葫芦造型的瓷品做装饰,每台灯杆的黑色底座上绘有一只金色的火凤凰,一派吉祥喜庆的氛围。原来,这是古镇近年来的“新变”——这里全面升级改造供电设施,对游客必去的打卡地老街也实施了电缆入地工程。
一排排整齐的景观电杆、美观的箱式配变、簇新的配电线路……与一座座青砖仿古建筑和谐相处,彰显出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和谐融合,成为古镇亮丽的风景。
沿着街巷的坡度向下,只见在青石板路的两侧,绿化带、花池、墙壁,随处可见用钧瓷碎片拼贴而成,色彩缤纷,古雅别致。穿过一道朱漆大门,我们来到钧瓷的开窑现场:只见一座硕大的砖箍圆形窑炉拱形窑门上披挂着大红飘带,炉前台案上摆放着敬拜窑神的香炉供品,整个院子显得古色淳朴,复原了古时开窑的庄严肃穆……窑前围满了观众,一个个神色兴奋,满心期待。
“开窑喽!”不多时,一阵鞭炮声过后,随着锣鼓响起,传统仪式正式开始。
在督窑官的带领下,钧瓷匠人们神情庄重地向窑神行礼,敬香祭拜、宣读颂文、开窑剪彩,祈盼能够出窑更多的成品乃至精品……随着封闭的窑门打开,身着宋代服饰的窑工把一件件装着瓷品的匣钵从窑里取出,依次摆放在台案上。匣钵,当地人也叫“笼盔”,是钧瓷烧制时套在外部起保护作用的外壳,轻开匣钵的瞬间就像是开盲盒,令众人平添了一分好奇。
当匣钵开启的一刻,我不禁屏住呼吸,浴火而生的钧瓷终于露出“真容”——经过20多个小时,1300℃高温后产生的窑变后,瓷品的色泽、质感无比惊艳!一些钧瓷作品即使形体一样,但因颜色各异,也显得风格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钧瓷,每一件都是时间与温度共同造就的独特存在。
展台上的匣钵打开后,现场一位钧艺师戴着白色手套,拿着刚出窑的新品向在场观众娓娓道来:钧瓷难成,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在炉火的淬炼下,变幻出五彩斑斓的图案,钧瓷成品的样貌难以预知……
“金风玉露钧窑开,夺得万紫千红来”。一团团貌似普通的泥,在瓷艺人的手中,经历了选料、练泥、塑形、晾坯、素烧、上釉、入窑、烧窑、冷却等七十二道繁复的工序,三天三夜的守候,去次存珍的筛选,最终呈现了“一炉窑火尽,窑变万彩出”的奇观。温润晶莹的色泽、自然天成的意境、流光溢彩的精美……钧瓷以其特有的风姿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人群中,“啧啧”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凝望着眼前流光溢彩的钧瓷,耳畔是穿越千年的开窑礼乐,我想起一路上在神垕古镇的所见所闻,心中豁然:开窑,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古老的仪式在现代目光注视下重现,千年窑火在清洁电能中涅槃,传统技艺在文旅热潮中焕新。而神垕古镇的变化,亦恰似那浴火的钧瓷,在时代变迁的窑炉里,既守护着厚重的文化底色,更淬炼出多姿的时代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