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超100项首发首展首秀集中亮相,境外参展商比例达到35%……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展会首次设立创新链展区,通过制度保障、载体支撑、服务协同三大板块,展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再到市场反馈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过程。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深度探访展会,从尖端科技到民生应用,亲身体验了多项突破性新产品,切身感受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动能。
自研核心技术育新“链”
先进制造链展区中,新技术、新材料在汽车、新能源、建筑、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生动呈现了自研核心技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的有力实践。
如ColorForm模内上漆工艺的运用,让汽车内外饰件“一步法”成型;应用于折叠屏手机的PBO纤维预浸料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个比纸还轻61%、比钢还硬2.5倍的新型“金丝软甲”成为中国折叠屏技术的“绝密武器”……
自主研发技术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展现。为助力工业废水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中国中化此次展出自主研发新技术——SW反渗透复合膜、新质零碳膜,不仅能淡化海水,还能净化苦咸水。“目前,中国方案已帮助印尼、阿尔及利亚等国实现海水淡化,破解全球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难题。”中国中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种植业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先正达集团展出中央高达6米的“丰收之塔”艺术装置,生动演绎了从实验室育种到餐桌消费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图景。其突破性成果有效解决了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等农业生产难题,实现粮食增产150亿斤。MAP智慧农业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农艺知识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模型,线上服务农田超过1亿亩。
“我们正构建‘良种+良品+良田+良法’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先正达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持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AI浪潮重构“链”式逻辑
本届展会正逢AI科技向具身智能大步迈进的契机。在数字科技链、先进制造链等展区,AI技术的“拟人”应用场景更为具象。
宇树科技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G1“翻滚”现身,湖北省搭建了大会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展台,格蓝若机器人、光谷华汇、光谷东智等22家鄂企携20个整机人形机器人亮相。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一到三年内,机器人可能从单一工业应用发展到复合场景,比如搬完箱子换个‘手’就能去流水线上打螺丝。在三至十年内,可能进入生活场景做家务、照顾老人。”这种数字科技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供应链中自动化生产、智能仓储等环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AI的人形感知系统也在全线发力,强脑科技、海康威视、Rokid等AI产业链企业组团参展,展出的AI视觉检测系统、智能决策算法等技术,已在电子制造、物流运输等供应链环节落地。
“最好的技术总是隐形的。”广东省参展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着重生产以AI主导的智能产品。全球供应链正在被重新编织:更柔韧、更智能、更贴近人类社会与发展。
绿“链”守护高质量发展底色
何为高质量供应链?在本届链博会上,精工创新的能源技术解答了这一疑问。
“零碳工厂是为园区、厂房达标生产和排放量身定做的‘环保’装备。采用再生能源利用、低碳技术等措施,让工厂的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降低。通俗来讲,它是B端企业的环保‘看门人’。”大连冰山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开展首日,就有数十家企业专门前来咨询这一绿色解决方案。
清洁能源链展区成为链博会的另一大亮点,集中展示了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能源技术如何重塑供应链的能源结构。如中国能建带来的“能源银行”——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犹如一个巨型“绿色充电宝”,将富余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储存,在用电高峰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电力保障。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在会上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向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产供链的稳定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链博会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绿证交易”模式,向全球展示了绿色能源在大型活动中的规模化应用潜力。这一创新实践背后,跃动着一条“绿色脉搏”——从上游采购的清洁生产到中游制造的低碳工艺,再到下游物流的新能源运输,这条“减碳接力赛道”正在重塑传统供应链的能源基因。
“本届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链式逻辑更加清晰、创新引领更加突出。”正如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所言,链博会的基因里延承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的坚定使命,牵紧参展商的一条“链”,形成产业链“全家福”,才能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