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恬
同学们,没有早上6点的闹钟,不用赶作业到深夜,暑假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先别急着放飞自我,假期的快乐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今天这篇“生存指南”,帮你避开那些隐藏的“危险陷阱”,让暑假过得既自由又安心。
玩水一时爽,安全别“下线”
夏天和水是“标配CP”,不管是去泳池“扑腾”还是到海边度假,都能享受玩水的快乐!不过千万别被快乐冲昏头脑,每年暑假都有儿童溺水事故发生,如果提高警惕,这些悲剧其实可以避免。
首先划重点:野泳=玩命!那些看起来清澈的河流、水库、池塘,底下可能藏着暗礁、水草,水温忽冷忽热还容易引发抽筋。就算游泳技术再好,也别去挑战这些“野生水域”,这不是勇敢,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要游泳就去正规泳池,记得戴好泳帽和泳镜,下水前花5分钟做热身,活动开肩颈、膝盖和脚踝,避免抽筋。
如果遇到有人落水,千万别脑子一热跳下去救人!咱们力气有限,很可能被拖下水一起遇险。正确操作是:立刻大喊“有人落水了”吸引周围大人注意,同时找救生圈、长竹竿、绳子甚至空矿泉水瓶捆成的“浮力包”扔过去,既能救人又能保护自己。
高温模式下,拒绝当“脆皮少年”
夏天自动进入“烧烤模式”,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高温天气里,咱们得学会和太阳“斗智斗勇”。
正午12点到下午3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候,这时候就别在户外打篮球、跑步了,不然很容易晒伤、中暑。如果要出门,物理防晒安排上:遮阳帽、冰袖安排到位,露在外面的皮肤都得“武装”起来。还可以提前20分钟涂好防晒霜,随身带瓶温水或淡盐水,每次喝两口润润喉咙。要注意非常热的时候,避免一口气灌冰水——肠胃经不起这么折腾。
如果感觉头晕、心慌、出冷汗,八成是中暑前兆,赶紧找阴凉地方坐下,解开领口,喝点藿香正气水(虽然难喝但管用)。回家后别对着空调猛吹,先擦干汗、换身干爽衣服,空调温度调到26℃刚刚好,不然冷热交替很容易感冒发烧,假期一半时间躺床上可就亏大了。
对了,夏天的食物很容易成为“变质刺客”,路边摊的炸串、冰粉虽然诱人,但卫生没保障,吃坏肚子可太影响假期体验了。冰淇淋、冰西瓜再好吃也不能贪嘴吃太多,不然肠胃“罢工”,连在朋友圈晒美食的机会都没了。
防骗升级,别被套路
暑假里独自在家或外出的时间变多,对待陌生人要提高警惕。
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先别慌。快递员、维修工?先打电话问爸妈有没有安排,隔着门说“我爸妈在忙,你稍后联系他们”,绝对不能开门确认。遇到自称“爸妈同事”“老师朋友”的人,记住:凡是让你开门、转账、跟他走的,一律按骗子处理。
出门在外,别对陌生人“掏心窝子”。如果有人找你问路顺便搭话?保持礼貌但别透露个人信息,更别收陌生人给的饮料、零食。如果对方纠缠不休,赶紧往人多的地方走,或者假装打电话给爸妈:“我在xx地方,你快过来接我。”一般骗子听到这话就会溜走。
现在的骗子还会玩“线上套路”。收到“中奖链接”“免费皮肤”的短信别激动,点进去可能就是钓鱼网站;网上认识的“哥哥、姐姐”要你的照片、住址?赶紧拉黑!爸妈的支付密码、银行卡号更不能告诉别人,哪怕对方说“帮你充游戏币”也不行。
和家人逛商场、景区时,不小心走散了要冷静。先在原地等10分钟,没等到就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帮忙,报出爸妈的手机号,千万别随便跟着“热心人”去找家人,找警察才是最靠谱的。
居家时光,注意这些细节
家里虽然是“舒适区”,但隐藏的危险也不少,稍不注意就可能“翻车”。充电线别乱拉乱拽,手机、充电宝充满电就拔掉,夏天温度高,长时间充电容易引发火灾——想想看,你正在打游戏,突然插座冒烟,这剧情可太惊悚了。
厨房不是“探险基地”,别趁爸妈不在家偷偷学做“黑暗料理”。煤气灶、微波炉这些电器操作不当很危险,油锅起火时千万别用水浇,赶紧关煤气、盖锅盖,这些知识点物理课都讲过,关键时刻得用上。
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危险”:阳台别堆太多杂物,更别爬窗户、护栏“练胆量”;杀虫剂、消毒液要放在高处,别和饮料瓶混在一起;用空调、风扇前检查一下线路,有异响就赶紧关掉告诉爸妈。细节控才能让居家时光真正“躺平”。
同学们,暑假的开心时光,要靠安全来托底。记住这些安全知识,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放心地享受假期:在泳池里尽情玩水,在空调房里追喜欢的剧,和朋友去公园撒欢……希望大家都能把安全记在心里,让这个暑假没有意外,只有快乐和成长,开学时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健康的身体回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