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海淀区锦秋学校七年级7班 周晔梓
每个清晨,校车打开门的吱呀声都像固定敲响的钟声。我坐在最靠边的位置,看着玻璃窗外的世界被车速切割成流动的色块。直到那个周末,我心血来潮选择步行重走这条熟悉的路,才惊觉这条路上有无数被时速掩盖的细节。
这条路中藏着无数个平行的早晨。上学时,透过车窗,总能看到一位晨跑的银发老人日复一日坚持的身姿。当这熟悉的身影掠过身边,我听到了他均匀有力的脚步声,仿佛一曲从亘古传来的赞歌。
山脚下的十字路口是路途中最醒目的坐标。穿黄色马甲的阿姨每天在这里挥动指挥棒,春日细雨沾湿了她的肩头,盛夏烈日把马甲晒出盐渍,深秋寒风卷起落叶掠过她的衣角,那件泛白的马甲始终笔挺。这天我走过她身边,终于看清,她帽檐下眼角细密的纹路,那是岁月颁发给她的勋章。
拐过路口,柏油路忽然变得笔直。路畔的小溪同样规规矩矩地流淌着,水面被岸边高大梧桐投下的阴影笼罩。树下,钓竿支在石块上,小男孩戴着宽边草帽,身边的塑料桶里偶尔有鱼儿跳跃,溅起的水珠沾湿了柏油路……我这才发现,这条路随时展现给人们最美的画面,也仿佛在不停地对我说:“抬起头,放下手机,看看吧,这就是生活与自然的美好。”
车厢之内,亦有温情如流水。那个扎马尾、怀抱鼓鼓紫色书包的小女孩,曾一次次在我寻觅空座位时,立刻挪开书包,腾出半个座椅:“姐姐,坐这里!”一个眼神的交流便是默契。某日见她头靠在车窗上,手里拿着卷子,铅笔尖在一道数学选择题上犹豫不决。我悄悄凑近,她是个六年级的学生。“这题……有点儿难”,她声音轻得要被淹没在校车的嘈杂声中了。我看了看,指尖轻点关键处。她眼中的迷雾骤然拨开,亮起光芒。这段与小女孩的友谊和默契,让我懂得了关爱的温暖。
晨曦与暮色轮转,校车依旧呼啸地驶过石桥、铁轨、麦田与霓虹。这条路,早已不仅仅是地理的标尺——那奔跑的老者,是自律的赞歌;那风雨无阻的黄马甲,是坚守的勋章;那树荫下清脆悦耳的蛙鸣,是自然馈赠的诗行;那半个座椅旁小女孩的默契,是友情中最动人的暖意。它们如丝线密密织入这条路中,也织入我年少的行囊。
原来,所谓成长之路,并非总是充满荆棘的险途,它更在每一个平凡的晨昏里,在那些与坚持、与自然、与陌生人善意交会的温暖瞬间中。这条路,教会我凝视平凡,并永远相信,人间值得,只因每一步皆可踏歌而行。
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平日留意到的晨跑老人、交通指挥员黄马甲阿姨、路边快速闪过的风景,在放慢行进速度的时候,都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了,并将这种普通的日常场景升华为成长的寓言。描写事物和场景格外生动,比如,通过晨跑老人“亘古传来的赞歌”、交通指挥员“岁月颁发的勋章”等意象,运用感官细节与拟人手法,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文章中,观察力细腻、情感积淀深厚。主题有新意,将平凡之路转化为人生哲思,如“每一步皆可踏歌而行”的结束语,传递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契合青春成长的“普世价值”。(指导教师:曾焱冰)